杜看
摘 要:成語是現代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語言文化的智慧結晶,被譽為“中華文化之魂”。目前,成語教學已經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板塊,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有效途徑,成語故事蘊含的文化內涵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的最佳題材。開展好成語教學,也是傳承中華文化的要求,是實現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方法和工具。本文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探討了小學語文成語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成語;教學策略
成語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積淀,也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成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成語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并且對學生的詞句學習有很好的幫助,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駕馭文字。但是,成語相比于一般的簡單詞匯,是相對難以理解的,還有一些成語的本質意思與字面意思有著很大的區別,這就為學生的成語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小學語文教師要想辦法激發學生對成語的學習興趣,并利用合理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理解成語,并且真正地能夠將成語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比如在口語交際或者寫作當中。
一、聽讀成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第一驅動力。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西方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盧梭也認為快樂是學生參與學習的源泉,只有讓學生對學習的事物產生興趣,學習效果才更加好。那么,如何來激發學生對成語的學習興趣呢?筆者認為,可以讓學生參與“聽讀成語”的活動,一方面讓學生來聽成語故事,另一方面讓學生來講解成語故事,這樣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成語的積極性。
例如,可以讓學生聽成語,給學生講解成語故事,故事對學生來說有著天然的吸引力,而我國的成語當中有許多寓言故事、神話傳說、歷史佳話等,教師可以利用故事來吸引學生。比如,在學習“鐵杵磨針”這一成語時,教師就可以講解這個成語背后的故事。在唐朝時期有一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有一次在河邊玩耍,看到一個老婆婆在對一根棒子一樣粗的鐵杵不斷打磨,李白十分疑惑和不解,就問老婆婆您在干什么啊?老婆婆說:“我在將鐵杵磨成繡花針”李白覺得很奇怪,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聽了之后,發憤圖強,最終成為了一名大詩人。此外,我還會組織學生自主講解成語故事,分享自己平常讀到的成語故事,培養學生對成語的學習興趣。
二、文化滲透,促進學生的深入理解
成語是我國中華文化的結晶,也是中國語言文字最凝練的產物,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包含了許多的歷史文化內涵,有許多成語本身就是一個歷史典故,還有許多成語包含著許多的意蘊。比如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就有許多成語,秋毫無犯、一言九鼎、相知恨晚、美如冠玉、刎頸之交等等,還有許多成語出自我國的文化典籍和一些詩歌作品,這些成語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有些成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含義,比如“想入非非”在古代是一個佛用語,到今天卻發生了變化。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促進學生對成語進行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有一次成語教學當中,我讓學生說出與春天有關的成語,學生的興致都很高,踴躍地進行發言,學生說出了春暖花開、春意盎然、春色滿園、春回大地等等,我發現學生說出的成語都是帶“春”這個字,于是我對學生說:“同學們那么我們能不能不用春這個字但是也能形容春天的成語嗎?”學生說出了百花爭艷、草長鶯飛、生機勃勃等成語。接著,我讓學生談論一下自己所列舉成語的文化內涵,如何來理解這個成語,這樣一來有效地幫助學生深化對成語知識的理解。此外,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常會組織學生分析成語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探究成語的來源以及成語的歷史變遷。
三、演繹成語,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成語不僅可以聽讀,也可以演繹出來,或者通過筆畫出來。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畫圖是一件很有教育價值的游戲,小孩子技既可以因此發展他的思維,又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小學語文古詩的成語故事性比較強,也貼近學生的生活,與人物、動物或者植物有關,抽象的成語比較少,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演繹成語,讓學生完成知識遷移。
例如,在學習“井底之蛙”這一個成語時,首先我讓學生用畫畫的方式來體現這個故事,可以發揮學生自己的想象力。之后,我又和學生一起對這個故事進行改編,設計了相應的對話,讓學生將這個成語故事演繹出來,有的學生扮演青蛙,有的學生扮演小鳥,學生扮演的很認真,將這一成語形象化和動作華,開發了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玩中學習成語。此外,學生還演繹了諸如“手舞足蹈”、“雞飛狗跳”、“盲人摸象”、“負荊請罪”等成語,加深了學生對成語的理解。
總而言之,成語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和文化修養的重要途徑。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不不斷思考和創新,探究小學語文成語教學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參考文獻:
[1] 曾揚明. 成語中的漢字故事[J]. 小學教學設計,2011( 7) .
[2]丁翠紅. 打開成語之門 閃耀靈性之光[N]. 江蘇教育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