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 李冬雪
摘要:學校通過五大機制的建立,讓每位教師、每個團隊在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學校教師文化是建立在學校的教育哲學——“尊重教育”之上的。“尊重”作為學校文化核心,引領著教師的教育觀念、行為和自身的專業化發展方向。學校特別注重“核心理念涵養人”。學校“尊重”的文化首先涵養教師,使教師具備愛心與教育智慧,從而立德樹人。因此,創新機制發展任重道遠。
關鍵詞:創新機制;教師隊伍;素質建設
一、全員創新、增強素質建設
校長給全體教師解讀 “尊重教育”內涵和實施策略,并帶領全校教師一起完善學校文化的“精神力系統”,一起探討學校和教師隊伍的發展愿景,一起為自己的教師文化定位、為專業形象畫像,引導老師們成為敬業、儒雅、智慧、幸福的教師。
學校非常重視教師團隊文化建設,通過1-9年級教師融合在一起的主題團建活動、教師社團活動,通過評選優秀行政團隊、優秀教研團隊、優秀科研團隊等方式,積極引導教師踐行“實驗創新、整體育人”的思想和“尊重”理念,引導教師發揮九年一貫優勢,注重銜接、注重統整、注重一貫,融合發展,積淀教師專業厚度。營造了“用工作說話”、1-9年級教師融合發展的、勤于學習、肯于研究、樂于合作、善于反思、勇于創新的簡單、互助、互賞的實驗園文化。
二、學術管理機制
學校倡導讓學術走向前臺,建立了行政管理和學術管理融合的機制。成立了學校學術委員會和7個學科教育研究室、低中高年段3個德育研究室和信息技術應用研究室。通過給教師領袖賦權,強化其專業影響力與學術引領作用,讓所有育人團隊著眼學生素養發展,探索學科育人規律,形成專業自為的良好態勢。
三、全員培訓、梯次發展機制
學校通過調研,了解每位教師的發展需求,實施全員培訓,適應新時代,突出了新課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術的培訓,提高了教師育德、課堂教學、作業與考試命題設計、實驗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導等能力。
學校尊重教師的基礎,依據教師的“最近發展區”將教師確立為幾個階段:新教師、勝任教師、骨干教師、名優教師和專家型教師,科學規劃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針對不同梯次教師分層提供學分制校本研修課程,讓教師獲得多方位、差異性地發展。學校出臺了《各層級教師梯次發展目標與履行職責考評標準》,并嘗試執行。教師根據梯次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實際,自主制訂個人的五年發展規劃,再把規劃分解為學期目標,通過達成目標過程記錄、學校提供自選服務、建立個人發展檔案、定期總結交流等方式幫助教師實現專業化發展。
四、銜接、融通、聯動的校本教研機制
學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在學校中消除了小學和初中的壁壘,有低、中、高三個年段九個年級。中小分離的普通學校每個年段的學生特點及教育教學任務定位有所不同,容易形成年段間教育的斷痕,教育銜接會是個難點問題,我們實驗學校卻把這個難點轉化成我們的優勢,我們充分聚焦九年一貫學制 “一貫”和“統整”的特質,開展學科、學段之間的整合性的、銜接性的教育教學研究。我們推行各學科一至九年級聯合教研、年段間銜接教研,定期開展聯合教研周、聯合教研日活動,彼此了解教情、學情,促進課程優化整合、各年段無縫對接,使教風、學風彼此融合。
銜接、融通、聯動的校本教研有效提升了九年一貫學制教育教學效能,平緩了義務教育的陡度,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拓展了教育的空間,走出了一條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創新之路。
五、總結
新教師指的是工作不足五年或新轉崗的教師。他們的專業發展重點在于對“尊重教育”的理解認同以及教育教學基本功的提升。特別是對剛從學校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學校精心設計和組織了系統的“導師制、面對面、互動體驗式”的崗前培訓,理論和實踐結合,讓走上講臺的教師都是“達標”的具有省實驗“氣質”的教師。同時,學校建立了“青藍互助”的師徒制,由經驗豐富的教師引路,全面開放師傅的課堂,對新教師實行一對一的幫助和培養,并以教研組和備課組為單位定期舉行新教師的基本功“過關”展示。新教師則以每月“邀請課”的方式匯報自己教育教學的實踐情況。
2.全員提升培訓
注重開展掌握九年一貫制“一貫”“統整”特質的培訓。實施學校集團內教師校本培訓計劃,如,書記和校長作為培訓者分別進行了“教師隊伍理念提升培訓——‘尊重教育’體系解讀” “教師隊伍業務提升培訓——‘自主實現’課程體系解讀”等,促進了集團內教師專業素養的全面提升。
根據集團發展需要和教師個體發展需求,統籌實施新教師規范化崗前培訓、勝任教師骨干教師提升培訓、名優教師高端研修。采用“分類實施、分層推進、按需施訓”的培訓策略,面向不同群體設計開展干部培訓、班主任培訓、其他專業技術人員培訓(教輔人員)等專項培訓。
3. 教學磨礪與校本研修
針對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以教研組為單位,由骨干教師牽頭,系統地策劃和組織圍繞某一主題的教研活動,采用“同伴互助” “團隊合作” “新老互助” “曬課” “學科素養大賽”等方式,開展主題校本研修活動,依靠團隊帶動、新老對子、同伴互學、名優教師點撥、教學管理者有針對性地指導等途徑,通過學術沙龍、工作坊、課例研修等多種形式優化教育教學,點燃教師團隊的集體智慧,促專業素養的提升。
基于“學本·尊重”文化課堂的共識,引領老師們以《課堂教學自我診斷量表》為工具對課堂教學進行“自我診斷”,用以反思和改進實踐。
此外,學校非常支持教師的在職研究生進修、外出學習、給研究生做兼職導師、送教下鄉等,多種形式不斷更新著教師的教育理念,提升著教師的專業素養。
參考文獻:
[1]孟憲彬 遼寧人民出版社 《破解“減負提質”難題的校本路徑》2014.10
[2]鄭燕祥《教育的功能與效能》,廣角鏡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第122-123頁。
[3]郭鳳敏《“尊重教育”理念下的專業化智慧型教師隊伍建設探索》[J]遼寧教育雜志 2017年第11期 管理 74-78
[4]陶西平. 談深化學校文化建設[N] .中國教師報,2011.03.30 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