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玲
摘要:語文因其廣泛的應用、獨到的價值早已被社會各界認為是“一切學科的基礎”。近年以來,在全國推廣的閱讀活動中,小學低段語文閱讀在教學中的價值更是得到了充分肯定。因此,閱讀不僅是小學語文的基礎,如何學會閱讀更是成為了語文課堂上教授的重點內容。在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中,許多教師為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采取以色彩飽滿的插圖形式進行教授。圖畫閱讀作為學生喜愛的教學方式之一,但在2011年通過研究卻發現,單純的圖畫閱讀無法引導學生學會“閱讀”這一技能,僅僅是提高了學生對于圖畫的“觀看”能力。因此本文從基于學習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出發,探究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并提出提升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希望能為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進步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閱讀教學;小學語文;有效措施
引言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閱讀能力,尤其是閱讀文字的能力,是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所有能力發展的基礎;在另一方面,當前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始終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通過對其進行探究,希望能根據現狀發掘出相應的成因,并希望能夠為改善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現狀提供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我國當前新課標要求:小學兒童課外閱讀總量不得少于五萬字。而在小學低段語文閱讀中,影響小學兒童課堂閱讀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大部分的小學兒童存在識字量不足的現象。故本文是以提高小學兒童識字量作為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
一、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一)當前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目的
高質量閱讀教學對小學兒童的成長有著更為深刻的含義,而識字是小學兒童培養認知思維和審美偏好的第一步,它們能幫助學生從小形成獨立的思維能力,并培養其濃厚的閱讀興趣,于兒童身心發展均有利。正因如此,在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不少教師提倡以圖畫、歌唱、游戲等各種方式引起小學兒童閱讀的興趣。然而,這些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的落實程度與教學成果都令人堪憂[1]。
(二)當前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的積極意義
當前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從圖文、審美與互動性等多種角度出發,力圖培養小學兒童對閱讀的興趣。然而圖文與語文文字閱讀始終存在版面、表達方式與形式等方面的差別,兩者書籍的偏重也各不相同。這使得許多小學兒童更加偏好漫畫之類的課外閱讀,而對于文字性強、色彩結構不足的文字閱讀缺乏興趣。現如今,許多教師按照教材內容的偏重,編篡出與教材合宜的圖文,并對閱讀人群的年齡作出了詳細參考標準,這一措施使得當前圖畫性質的課外閱讀素材受到了小學兒童的廣泛歡迎[2]。
二、提升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用小組閱讀的教學方式擴充小學兒童識字量
小組閱讀的教學方式是擴充小學兒童識字量的有效措施之一,許多兒童性的讀文是以輕松、愉快且色彩飽滿的形式呈現出的。但在課堂中,并不是所有的兒童都完全具備相應的識字量。因此以小組閱讀的教學方式,是有效擴充兒童識字量的措施之一。小學兒童通過分組,對目標讀物的故事性、發展情節與結局暢想做出討論,而小學兒童在心理學上具有從眾的效應,因此可以在不知不覺地達到擴充小學兒童識字量的有效目的[3]。
(二)用故事復述的教學方式加深小學兒童字詞印象
故事復述是小組閱讀教學法的延伸。在兒童讀物中,許多作者會注重故事情節的趣味、連貫性與完整。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小學兒童的識字量就是其語言表達的第一步。而故事復述是指小學兒童能夠條例清晰地組織詞匯對故事情節加以概述。在教育心理學中,語文閱讀不僅是指文字性的默讀,在廣義上,語文閱讀還包括小學兒童對于詞匯的運用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故事復述的教學方式,“以讀促記”地強化小學兒童識字能力[4]。
三、結束語
本文通過探明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從而為提升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提供理論支持。一方面,小組閱讀是人們視野中較為常見的閱讀方法,相關教學體系的發展建立已經完全成熟;另一方面,小組閱讀在課堂教學中大多被定位為“教材讀物”而非“課外閱讀”,這就導致了許多教師安排過量的課外閱讀任務。從當前教育體系出發,許多富有經驗的教師從自身實踐進行了感性總結,但由于缺乏客觀依據,致使當前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的相關研究并不夠完善。而本文從語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目的與積極意義的角度審視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對小學兒童未來發展的影響,通過闡述前輩們的研究成果,為當前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研究提供參考,從而為提升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舒慧潔.以“讀圖”促“讀文”—提升小學低段學生讀文能力的繪本教學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6.
[2]劉巖.小學低段語文課堂繪本閱讀教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
[3]李欣.小學低段繪本閱讀教學探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7.
[4]蔡蘭芳.小學語文“遞進循環式”教學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