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敏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改進和發展,教育學界對于中學語文的教學越來越嚴格。語文作為一門重要學科,一直以來就收到師生的重視。而作為語文的一部分,古詩詞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感傳唱千古而不衰,成為傳統文化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教師應該積極的響應新課改的號召,探究出適宜的教學方法。本文通過分析當下中學語文教學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及核心素養對于中學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的重要意義,探究出具體的應用措施。
關鍵詞:中學語文;古詩詞鑒賞;研究
古詩詞不只是一些簡單的詞語組合,它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對美的追逐,在經歷了幾千年風雨的洗禮,依然長盛不衰,屹立在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大舞臺上。因此,為了更好地進行古詩詞鑒賞教學,教師應該在新課改的要求為基礎,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向學生們進行古詩詞的講解,提高中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
1、當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
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學生,學生才應該是課堂的主體。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自己的教學活動應該是基于學生的角度進行的。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一直處于主導者的地位,學生只能被動的被逼迫接受知識,并非是他們個人在自愿的情況下進行知識的獲取,極大地阻礙了學生的個人發展。
(2)照搬參考資料,缺乏個人創新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教師為了減少個人的備課負擔,在向學生們進行講解時,完全照搬參考書上的語言,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況且中學生的語文學習應該更加貼近生活,教師應該結合實際生活情況為學生們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但教師的行為卻阻礙了學生表達自我想法的機會,無法讓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得到提升。
2、中學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的具體措施
(1)創設情境,導入教學
情境的創設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在熟悉的情境中能使得學生產生對知識的興趣。語文來源于生活,語文的學習要基于生活特別是古詩詞的學習,古代文人都是將生活中的情境用古詩詞的形式表達出來。因此,在學習時創設情境,學生能更容易理解古詩詞的意思。
例如,在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找同學說一說自己在中秋節是怎樣過的?談一談大家所了解的中秋節是什么樣的。這樣一來,就能瞬間拉近學生們與這首詩詞的距離,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有很長的歷史,每個學生一定都過過這個節日。當大家在分享自己和中秋節有關的故事的過程中,就創設了一種貼近生活的情境,學生在這種情境下更加放松,也能更快的進入學習。提高自身的人文底蘊,達到提升核心素養的目的。
(2)豐富課堂,變被動為主動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很少有機會可以展示自己內心的想法。教師就要多組織一些課堂活動,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幫助學生記憶知識點,提升課堂的效率。鼓勵學生多參與其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導者。
例如,在學習完關于描述風景的古詩詞后,教師可以組織一個比賽。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根據主題說出相關的詩詞。如教師:接下來大家說出表達作者殺敵報國志向的詩句,積分奪得獲勝。學生一:《木蘭詩》里的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學生二:《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學生三:《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生后名。在回答之后,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詩詞解釋,講解詩詞中要表達的具體意思。幫助學生有更深的理解。
(3)利用多媒體,進行深入探究
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與古詩詞相關的圖片進行觀察,從中自己發現蘊含的知識。教師要利用好多媒體等教學資源,向學生放映一些圖片或視頻,在觀察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解讀古詩詞,汲取其中的精髓。
例如,在學習《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時,其中有一句“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學生可以自行想象這句詩展現的畫面,并用自己的話將它描述出來。在學習《次北固山下》時,教室可以在網上下載這首詩的朗誦和視頻,帶領學生觀看視頻。將古人詩中描繪的畫面具體化,展現給學生們觀看,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含義。
結束語:綜上所述,古詩詞鑒賞教學整體來說還不太成熟,教師要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號召,有創新精神積極探索,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綜合語文能力。在教學時,教師可創設生活情境,在一種熟悉的場景中幫助學生建立對古詩詞的興趣;豐富課堂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在參與過程中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多媒體的利用可以讓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引導后,由學生自己進行對古詩詞的進一步解讀,及渠道其中蘊含的精髓。希望教師能積極探究,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古詩詞中吸取更多知識,構建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促進我國中學語文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震.中學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的策略研究[D].安徽:安徽師范大學,2015.
[2]陳羨芬.論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美育滲透[J].才智,2018,(20):143.
[3]董鳴鴻.中學古詩詞教學中的歷史背景介紹缺失研究[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17,(7):40-41.
[4]王靜.中學語文古典詩詞的審美教育研究[D].江蘇:蘇州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