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摘 要:在新課改理念的影響下,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當前,在高中的教學活動中,作為一門實踐能力要求較強的課程高中化學教學,對于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化學教學活動中開展化學實驗教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本文在簡單分析了開展化學實驗的必要性,然后就如何提高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提出了幾點建議,以便于有效的改善學生的動手能力。
關鍵詞:高中化學;實驗能力;培養策略
高中學習階段作為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作為高中學習階段基礎課程之一的高中化學,更是一門對實驗動手能力要求較高的學科,尤其是在當下新課該不斷深入的情況下,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越來越重視。但是,當前在高中化學教學活動中,任然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忽視了實驗課程的開展,也就影響了學生的實驗能力的培養。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課改的需要,切實的培養好學生的實驗能力,我們必須要采取切實的措施,來提高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
一、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的必要性
當前,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用人單位對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的注重人才的實踐動手能力,并且在現行的高考改革條件下,也越來越重視考察學生的實驗能力。因此,切實的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成為當下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
(一)培養學生實驗能力是應對高考改革的需要
雖然,我們不斷的推行素質教育,來全面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當前選拔人才的方式仍然以應試教育為主,并且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推進,也越來越重視對于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考察,因此,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開展實驗能力教學就顯得尤為必要。縱觀近年來的高考試題,我們發現對于化學實驗題的考察頻次在不斷的提高,而且更加注重化學基本實驗知識的考查,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實驗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加強對高中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的培養,是應對高考改革的需要[1]。
(二)培養學生實驗能力是適應人才需求變化的要求
當前,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企業面對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這就對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的注重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而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開展高中化學教學活動時,開展化學實驗的效果,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能否滿足培養具備優秀動手能力人次的需求。
二、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的具體措施
(一)加強對學生思維的培養
學生思維能力的強弱對于培養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開展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活動時,應當給與學生充足的動手實踐機會,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進一步的拓展思維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而要想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要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化學實驗的操作;此外,教師要在開展化學實驗課程時,積極的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的方式,來獲取相應的化學基礎知識,確保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效果。
(二)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之所以要加強化學實驗教學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因而教師要將更多的自主實驗機會賦予學生,讓其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化學實驗當中,提高其動手能力。
例如在學習氯氣的性質時,教師要積極的做好氯氣實驗的相關準備活動。一是要結合教學大綱要求,明確教授的重點內容,是學生能夠在實驗之前對氯氣的化學、物理性質建立較為直觀的知識框架;二是要根據教學計劃的要求,明確進行化學實驗的目標要求,以及實驗的注意事項,以保證實驗開展的效果;三是要為學生做好必要的實驗前的準備活動,例如準備好實驗的器具等[2]。
(三)加強對學生設計能力的培養
當前,在新課改當中,對于學生開展化學實驗的實驗設計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在開展化學實驗課程時,要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在開展化學實驗課程時,學生可以在自主設計化學實驗方案的基礎上,提高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有助于理解理論方面的知識,增強自主動手能力。
在進行學生化學實驗方案設計能力培養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根據教學活動的要求結合實驗對象的特性,來設計實驗方案,并由教師來對實驗計劃進行審核;在學生的化學實驗設計方案,具備實驗的可行性后,再由學生負責實驗活動的開展。
三、結束語
總之,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以及高考改革的需求,人們對于實際的化學實驗教學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要求。需要教師在進行化學實驗教學活動時,既要加強對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培養,同時還需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此,教師在開展化學實驗教學活動時,要從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以及設計能力等方面入手,積極的做好引導工作,同時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動手機會,保障學生動手能力的效果,切實的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參考文獻
[1]馬輝.淺談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J].數理化學習:教育理論版,2013(1):31.
[2]夏瓊.淺析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J].中國西部科技,2014(1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