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要:“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不僅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基本方向,而且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只有通過創新傳統發展方式、健全社會制度保障、樹立正確的生態理念三方并舉,多管齊下,才能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不斷推動生態文明進程,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關鍵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路徑 ?新時代
一、堅持穩步持續發展道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性循環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地經濟增長的做法。”這就要求我們創新傳統發展方式,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短期快速發展。
首先,推進資源分配和生態環保相協調。在資源分配上,降低對高能耗、高物耗產業的投入,增加對低能耗、無污染產業的投入,總體上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量,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通過市場的調節和導向作用,加大對清潔能源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的支持力度,弱化我國的重工業化趨勢,解決經濟上工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推進資源分配與生態環保相協調,在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求的同時,為人們提供更美好的生態環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實現自我完善與發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條件,只有經濟的穩步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相得益彰,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其次,建立創新驅動型的經濟發展新方式。創新傳統發展方式,從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增加社會財富轉變為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創新來增加財富,通過科技創新、生產創新、管理創新、社會創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生產方式、推進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切實轉變為主要依靠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依靠創新驅動經濟發展,降低自然資源的消耗,實現能源資源利用最優化,以更少的能源投入獲得更大的產品產出。以更和諧的方式促進經濟增長和自然循環的永續發展,逐步緩和人與自然之間的尖銳對立,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共進。
二、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健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制度保障
十九大報告指出:“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中,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強力保障。
首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一方面,節約資源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口的過快增長給我國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帶來沉重壓力。面對我國的資源現狀,我們應該始終堅持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堅持開發和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毫不動搖。由于人們對環保觀念認識的不足和環保意識的缺失,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謀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急劇惡化,帶來的生態危機不僅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的進程,也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造成了直接威脅。因此,必須要優先考慮自然界的承載力,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為原則,促進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改善,實現和諧共生。
其次,建立完善的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是保護我國生態系統的最基本底線要求,對維護國家和區域的生態安全及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完善生態保護紅線制度,一方面要正確認識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存在的諸如立法內容不完善、法律責任不明確、懲罰過輕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嚴格規范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的適用范圍,真正實現生態保護紅線政策的制度化與法律化,明確界定違反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另一方面要構建并嚴守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三大紅線,建立三大紅線的硬約束機制。建立全面的生態安全屏障,全方位推進生態建設,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重要保障。
三、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增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意識
正確的生態價值觀的養成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根本目標和必然要求,也是構建美麗中國的重要途徑和基本保證。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不僅需要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創新與轉變、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完善與健全,還必須依靠全體國民思想觀念的根本變革,樹立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正確價值取向。
首先,培養自覺的生態理念。人與自然對立的結果是環境的逐步惡化,而環境遭到破壞部分地根源于觀念的原因——人的環境意識淡薄和生態觀念落后。一方面要加強對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宣傳教育,強化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的多層次、多元化、全方位的生態教育體系。充分利用多樣化的媒體宣傳綠色生態知識,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融入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要形成自覺的生態行為規范,積極響應國家的生態制度要求,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成為對人的行為產生直接影響的社會普遍信念。從小事做起,不斷強化人們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約束力,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逐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其次,塑造綠色的生活方式。生產、消費、收入、分配是人們進行經濟活動的四個基本環節,人們的生活方式主要體現在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要塑造綠色的生活方式,需要滿足人們在生產和消費領域的多樣化需求。一方面,在生產領域要不斷提高生產技術,降低資源消耗,合理利用資源,實現最大的投入產出比。另一方面,在消費領域,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人們的消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西方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物質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價值觀對人們傳統樸素的消費觀形成了巨大的沖擊,由此產生的奢侈消費、攀比消費等不合理的消費方式給我國的低碳生態帶來了極為不利影響。為了社會生態的持續發展,必須樹立正確的生態消費意識,拒絕以浪費之風為主流的不合理的消費方式,提倡綠色消費、低碳消費的生態消費模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