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若鵬
摘要:數學計算貫穿于學生數學學習的始終,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今后的整體學習與發展,如何將計算能力的培養與小學數學教學任務緊密結合,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以及數學計算準確率成為當前小學數學教師關注的焦點。本文就數學計算能力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小學數學計算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簡單談一談提高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能力;計算準確率;教學方法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學習與勞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與證明,數學模型能夠有效地描述出自然和社會的現象。”同時也要求小學生需要在數學課堂上具備整數、小數、分數的四則計算能力,由此可見,提高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一、提高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重要性
計算作為小學數學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其計算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數學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習質量,作為探索世界的基礎性工具之一,離開了它,數學研究將無法正常開展;從量的角度上看,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每一部分都與計算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低年級20以內的加減乘除、中年級的兩位整數的乘除、高年級小數和分數的加減乘除,空間幾何面積的計算,簡單的統計知識,都與計算有著緊密的關系,可以說計算貫穿于小學教學的始終;從質的角度上看,數學計算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嚴謹的學習態度、縝密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由此可見,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的重要性。
二、小學數學計算教學過程中常出現的問題
雖然在新課改教育背景的影響下,教師改善了課堂的教學方案,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
(一)教學內容的單一。數學教學講求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會注重學生的計算結果是否正確,而忽略了學生的思考與計算過程,不能及時了解到學生的計算思維,無法得知學生是否具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導致小學生計算過程中的“舉一反三”能力難以提高。
(二)教學形式的單一。數學新課程標準中要求要建立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課堂,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意識與參與力度,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是以自己在講臺上講授知識為主,雖然與學生之間有互動,比如以某一問題為例進行提問,但是這種方式很難真正激發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積極性,被提問者只能代表自己的水平,教師很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同時,學生在課堂上被動的接受知識,缺乏時間進行獨立思考,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難以提高。
(三)教學過程中忽視口算與估算能力的培養。口算與估算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提高自身的數學計算能力,口算與估算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加快學生的計算速度與計算的準確率,但實際的教學和學習過程中都忽視了此部分。
(四)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并不是因為不熟悉計算方法,而是因為沒有良好的計算習慣,比如點錯小數點、看錯題目要求等,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教師的教學任務之一。
三、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的教學方法
(一)激發學生的數學計算興趣,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前提
數學源自于生活,將小學數學知識與小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形結合,可以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親切感,既可以激發學生的數學計算興趣,也能讓學生認識到生活與數學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以“萬以內數的認識”單元中的第2-3頁例1-例3課堂活動為例,為例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場課前調查“生活中比100大的數有哪些?舉出幾個例子說一說,對于比100大的數,還有哪些?”讓學生進入生活中進行一場生活調查活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體驗數學的過程是有趣的。
小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時間是極其有限的,為了提高小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創建一種氛圍相對輕松活躍的課堂,比如做游戲,讓學生在做游戲的過程中掌握有關數學計算的知識,實現課堂上的娛樂教學。
(二)加強口算和估算教學,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基礎
口算和估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和教師長期的堅持,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所學的數學知識有限,所以教師可以在每節數學課堂上安排3-5分鐘的口算訓練時間,例如“()張1角是1元;()張1元是10元;()張10元是100元……”以此有關聯的計算題目幫助學生加強對于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進率是10的認識。也可以以“一支鉛筆的價格是1角,購買了10支鉛筆,共花了多少錢?”為例,讓學生在組內進行一場“角色扮演”活動,一位同學扮演超市收銀員,其他同學為購買者,以此方式來訓練學生的口算計算能力。
(三)講清理則,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關鍵
“理”即算理,“則”即法則,算理與法則是學生進行數學計算的依據,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關鍵就是要讓學生掌握計算的方法,故而,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計算方法。以西師版數學小學二年級下冊“整十、整百的加減”為例,在本單元的教材內容中有很多例題的情境圖,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這些情境圖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比如39頁有著不同顏色氣球的情境圖,讓學生觀看圖片提出自己能夠想到的數學問題,可能會有“兩種氣球一共有多少個?”、“紅氣球比黃氣球多多少個?”讓學生獨立嘗試解答,寫出自己的計算過程,然后在全班進行交流,最后教師進行課堂小結。這樣的方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由淺入深式的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計算方法。
簡而言之,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是數學教學任務中的關鍵環節,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激發學生的數學計算興趣,加強學生的數學計算訓練,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參考文獻
[1]張文蘭,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低年級計算能力的培養,發展導報,2019年(07)
[2]王者靜,淺談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學周刊,2016年
[3]郭世杰,談在小學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學周刊,2016年(03)
[4]溫彥斌,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學周刊,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