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明
摘 要:高效課堂的打造與構建,一直以來都是廣大教師的根本任務和重要目標,因為只有打造高效課堂,才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能夠得到充分優化,進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和全面發展。小學數學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內容,因此也應該貫徹和落實打造高效課堂這一基本目標。本文將從精心導入、主體探究和實踐運用三個方面出發,分析和探究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有效方法和科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方法
高效課堂是建立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之上的,主要指的是教師能夠利用盡可能少的教學資源,花費盡可能少的教學時間來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并取得最大化教學效益的課堂。在高效課堂中,學生有充足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空間,學習興趣和學習潛力都能夠得到充分的激發,可以深入到知識的生成與發展過程中去。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順應教育教學不斷發展和變化的趨勢,樹立科學、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把握學生的學習規律和認知特點,深入探索各種創新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而推動并實現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精心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開始,直接影響和決定著學生對知識的第一印象,科學、巧妙的課堂導入則能夠吸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為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基礎。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重視課堂導入并對導入環節進行精心地設置。在課前準備階段,數學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大綱、新課內容和學生的興趣、需求來確定導入的內容;在課堂教學開始時,教師則可以利用游戲、競賽或者故事等趣味化的方法來展示導入的內容,引出正式的課堂教學活動,凝聚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充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
例如,在教授《買鉛筆》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主要讓學生們掌握20以內的退位減法。為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筆者在上課正式開始前,為學生們開展了一個小游戲。首先,筆者扮演超市的收銀員,讓學生們扮演購物的顧客。學生們拿起講臺上的一根鉛筆向筆者詢問道:這根鉛筆多少錢?筆者回答:5元。這時,學生拿出10元虛擬現金交給筆者。筆者再次詢問道:我應該找你多少錢?在這樣的游戲情境中,學生們并沒有感覺到這是一道計算題,而是結合自己以后的經驗快速對問題進行計算,并準確得出了答案。在游戲結束后,筆者引出本節課程的教學內容。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精心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主體探究,經歷知識形成過程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下,小學數學教師通常只是將知識一股腦灌輸給了學生,導致學生在這種被動接受的狀態下根本無法深入到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對數學的認識和理解只能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上。針對這種情況,小學數學教師應該轉變教學方式,善于向學生提出各種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創設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設置課堂懸念,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思考動機,活躍學生的學習思維,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對問題展開分析與深入探究,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例如,在教授《摘蘋果》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主要是發展學生們的估算意識。為了讓學生們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筆者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們設置了一些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們主動探究。問題如下:在一次采摘活動中,小敏摘了18個蘋果,小輝摘了39個蘋果,如果一個紙箱可以裝下60個蘋果,那么小敏和小輝摘的蘋果能夠被一個紙箱裝下嗎?問題提出后,學生們立即圍繞問題展開思考。經過認真分析,學生們最終得出答案。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主體探究,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實踐運用,提高知識運用能力
實踐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學生學習知識也是為了更好地運用到實踐中。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該轉變過去狹隘的教學思想,積極拓展課堂教學的思路和范圍,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再局限于教材、課本之中,而是逐步向生活和實踐方面延伸。具體來說,教師應該在基本理論知識講解完成之后,為學生布置實踐探究任務,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分析、探究并解決實踐問題、完成任務,從而實現理論知識的實踐運用,切實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與實踐能力。
如,在教授《課桌有多長》這部分知識時,為了讓學生們該體會長度單位實際應用,筆者為學生們開展了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利用尺子對課桌進行測量,通過實際行動加深學生們的知識理解。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實踐運用,提高了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
總的來說,打造高效課堂是新課程改革推進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任務。所以每位小學數學教師都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并能夠以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為指導,通過精心導入、主體探究和實踐運用等方法和策略的運用,來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推進小學數學課堂的轉型與升級,最終順利實現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打造與構建。
參考文獻:
[1]許晨晨.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方法初探[J].學周刊,2016(21):187-188.
[2]薛加樓.如何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打造小學高效課堂[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