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惠君
摘要: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在初中階段教學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著重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知識、技能和態度等綜合發展,本文作者結合多年實踐教學經驗,對歷史與社會學科中學生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教學展開研究。
關鍵詞: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核心素養;教學思路;教學手法;教學實踐
當前,教育部在編制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時,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劃為課程教材改革的重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因此,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應及時調整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內容,提煉課本精華,讓學生在充分掌握知識重點的情況下,提升學生學科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指明方向。以下是作者從轉變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手法以及設置實踐教學三個方面對核心素養下課堂教學的一些分析探討。
一、轉變教學思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的主體也在發生著變化,由原先的教師主導變為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方向轉換,因此,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思維轉變思想,把原先的“一言堂”轉變為“大講堂”,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鍛煉自身綜合素質,為以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皇權膨脹與近代前夜的危機”一文教授中,我給學生講述《朱元璋與胡惟庸》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順利而快速地進入課堂教學環節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設置教學問題讓學生來回答:從哪些方面看出明朝強化君主權力的措施呢?學生結合故事和書本內容,通過自主學習,學會從眾多文字中提煉有效的信息,找到問題的答案:廢丞相,設六部;廢中書省,設三司;確立內閣;錦衣衛機構等等。學生回答的快速而又準確,我又提出一個問題:1、明初的政治體制與元代體制相比,發生什么變化?2、朱元璋實行這一政治體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朱元璋實行這一政治體制帶來怎樣的結果?學生得到問題后,對元代和明初的政治體制進行比較,相互探討朱元璋鳳雛城鄉之的目的和結果,讓學生在尋找答案的同時,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一番討論,學生積極的發表意見:中央沒有丞相,地方設立三司;加強皇權,鞏固統治;皇權高度集中,缺少制約,皇帝政務繁多,身心疲憊。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積極主動去思索問題尋找答案,學習興趣高漲,也通過對歷史人物的了解和發展變遷,讓學生認識到明清皇權膨脹是造成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總要原因,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危機意識。
二、創新教學手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是簡單的對文章內容進行導讀和課前指引,導致學生對學科內容的知識不甚了解,學習質量也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合理運用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多元化的開展教學,不僅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學到知識,也在教學環境的背景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
例如:在“探究乾隆盛世的危機”一文中,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和播放《康熙王朝》片段與清朝皇帝圖片,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觀看視頻時我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們知道清朝前后的12任皇帝的名號嗎?學生積極舉手回答:皇太極、康熙、雍正、乾隆、光緒等等。我又提出另一個問題:這位皇帝在位時平定準噶爾部叛亂,還編制《四庫全書》六次下江南的皇帝,你們知道是誰嗎?學生異口同聲的說:乾隆。伴著學生高漲的學習狀態,展開對教材內容的講解,首先給學生講解“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乾隆盛世,讓學生從具體的食療分析、比較分析歸納“乾隆盛世”的表現和其地位。接下來,引導學生通過史料思考乾隆盛世出現的危機和衰敗的原因。運用多媒體投影,創設覲見場景,我組織學生對“英國使團來華訪問”進行角色扮演,分析中國閉關鎖國的原因,比較中英兩國在同一時期的差異,探尋中國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步落伍的原因。最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經過本堂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或你任務一個國家的發展應該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學生聽到這個問題后,陷入沉思,經過一番歸納后回答道:落后的生產方式,陳舊的專制制度,封閉的思想造成了乾隆盛世的衰敗,這說明落后就要挨打,民族應當自強。通過對文章內容的深度剖析,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看待歷史現象,啟發學生為祖國的發展樹立責任感和使命感,以達到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鞏固教學知識,安排實踐教學環節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應局限于課堂之上,還要結合教材內容,向實踐靠攏,做到課本與實踐的相結合,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安排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利用實踐經驗以此來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技能的能力,從而可以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認知狀態,同時,實踐活動的開展中,也能暴露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問題,從而改善教學方法,正確引導學生,最后,實踐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學生情感變化和素質提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例如:課下安排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來源和習俗方式進行歸納總結,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淵源和演變,同學們對傳統節日也不陌生,都積極的利用課余時間去搜索資料、詢問家中長輩等手段去搜集節日習俗,同學之間相互討論交流,整理完畢后,在課堂上積極踴躍的回答:春節,是我們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古人稱元旦、元日、元正等,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點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一直流行至今。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也有記載。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后,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學生的回答干脆而又響亮,因此,有效的社會實踐能夠讓學生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使學生將傳統文化更好的傳承下去。
在“生活在社區里”一文教學時,我安排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統一一下自己所在的社區面積有多大,大概有多少人,社區的基礎設施為居民提供了哪些便利?整個社區的格局有什么樣的優點,還存在什么樣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實踐調查,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收獲,在進行教材講解時,有助于學生對文章內涵深層次的理解,課堂知識與社會時間的結合開展,帶動學生對學習歷史與社會學科的興趣,培養學生探索發現的能力。
總而言之,初中歷史與社會的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階段,對初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心智發育、品德修養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結合教材內容,創新教學手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教學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們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教學經驗,不斷創新教學模式,為學生的不斷成長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王佩芳. 培育初中歷史與社會核心素養的實踐探索[J]. 文學教育(下), 2018, No.438(06):158-159.
[2]佚名. 核心素養引導課堂教學——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探究[J]. 學周刊, 2018, No.375(27):104-105.
[3]張婧. 基于核心素養提升的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 ——以《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為例[J]. 新課程(中), 2017(8):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