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江浪
摘 要:當下,高效的建構課堂成為了教學改革的一個新趨勢,與此同時,核心素養的全面培養成為了新課改的教學目標之一。基于此,本文以高中語文課程為例,探究核心素養視角下建構高效語文課堂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核心素養
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四大內容,在增加學生語文積累、發展學生語言運用、提升道德境界、傳承優秀文化、促進其全面發展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基于此,筆者在研讀教學理論、總結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探究出以下幾個教學策略。
一、創設多種情境,努力營造語言建構與應用教學環境
教學情境是指在教師利用生動形象、感情豐富的教學場景引起學生的情感變化、吸引學生深入情境中并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場景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減輕學生理解障礙、拓展學生思維、強化學生記憶,因此成為了筆者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
例如,學習《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內容時,筆者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假如,你跟隨父母到別人家做客,恰好他們家有一處大豪宅,你會怎么想呢?如果這處豪宅是賈府,同學們是不是更想參觀呢?同學們聽后點點頭。接下來,筆者帶領學生們進入小說閱讀中,跟隨著林黛玉逐一參觀了賈府外部——從西邊角門進榮國府——賈母的正房大院——賈赦處——榮禧堂賈政處——回賈母處用餐——暫居碧紗櫥。除此之外,筆者要求學生重點關注小說中涉及的環境描寫,從處處景中感知到賈府的莊嚴尊貴。
二、倡導小組探究,在實踐活動中促進思維發展與提升
思維發展是個體認知發展的一個方面,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而有所提升。因此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語言的習得與運用,更要用實踐、體驗、探究等活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提升。而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是培養和促進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學習《歸去來兮辭并序》這一篇文言文時。在梳理完文章的大意后,筆者一邊播放錄音,一邊提出了幾個問題:我們從題目中能得到什么信息?作者是真的想辭官回家嗎?你是從哪里獲悉的?文章寫作思路是什么?表達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這些問題對學生個人來講有一定的困難,但是集中小組力量就能快速、高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果然,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后,各個小組總結出了問題的答案:有的小組認為詩人看似豁達,實則惆悵悲苦,對現實無可奈何,只好潔身自好,隱居山林,來了一個眼不見心靜;有的小組總結了文章寫作思路為:辭歸——抵家——縱情山水;有的小組找到了文本中有關作者辭官回家的依據“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還有的小組將題目拆分為“歸去來”“兮”“辭”這是三個部分,并認為“歸去來”是田園對作者的呼喚……同學們的回答得到了筆者的肯定,也從側面體現出其思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三、實現情感體驗,在教學實踐中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通過審美鑒賞、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積極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品味,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從其概念中可以得知,體驗活動必不可少。
例如,筆者帶領學生學習《滕王閣序》內容時,如何把握文章語言表達技巧,準確表達審美鑒賞感受是此次教學的難點。為完成這一教學目標,筆者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內容,體會文章語言的美。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們有所感悟,時不時地勾劃出自己認為最優美的句子,對句子進行鑒賞。十分鐘過后,筆者要求學生們說一說自己對全文的感受。有些學生喜歡“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這一句話,認為這句話不僅僅寫出了靜態之美,還描寫了山光水色的變幻之美,寒潭因積水退卻一片清明,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現紫色;有的學生喜歡“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話,認為這句話是千古寫景名句,從動態、色彩、空間等多個角度描寫就像是一張巨大的山水畫:青山綠水,渾然一色,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絕妙好圖。學生們根據之前的學習經驗,認真地分析文章句子內容和結構,對同一個句子,學生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充分激發出想象和創造的潛質,努力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四、開展主題活動,加強學生對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教育
語言的背后是文化,尤其是我國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愛國英雄、優良品質、經典文學層出不窮,成為了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因此,筆者利用主題活動挖掘出了教材中的教學資源,以此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
例如,在學習《衛風·氓》這首詩歌時,筆者引入了莎士比亞的《你的長夏永遠不會凋謝》這首詩歌,舉辦了一場中西方詩歌對比主題活動,讓同學們體會到了中國詩歌語言簡潔、含蓄,意境豐富、優美的特點;在學習《歸去來兮辭并序》《滕王閣序》這兩篇文言文時,筆者舉辦了讀書體驗會,讓學生一邊欣賞優美的風光,一邊感知作者的苦悶,學會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學習《鴻門宴》這篇文章時,筆者舉辦了一場記者招待會,讓同學們化身記者采訪劉邦、項羽,一來習得古人的智慧和勇氣,二來鍛煉學生的口才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再如,學習《荊軻刺秦王》這一篇文章時,筆者舉辦了一次以“該不該這樣做”的主題班會,讓學生們一邊學習荊軻的大無畏精神,一邊培養學生的大局意識,長遠目光等。以上的這些主題活動都能滲透優秀文化教育,加深學生文化認知能力、培養學生文化傳承意識,值得教師同仁們借鑒。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教學發生了新變,核心素養的培養和高效課堂的建構成為了兩種新的教學趨勢,促使教師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向、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筆者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以上幾點建議,以期能將這兩種趨勢合二為一,發揮它們的合力推動教學工作進程。
參考文獻:
[1]魏小娜.語文學科素養探析:“讀寫素養”的視角[J].語文教學通,2017(Z3).
[2]張彩華.把握語文核心素養,注重學習策略指導[J].學周刊,2017(09).
[3]張一山.語文教學要落實高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從兩節課看高中古代詩歌教學的真正取向[J].語文知識,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