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靜
摘要:蒙學,即蒙養之學。兒童是未來的希望,對兒童的啟蒙教育是其后一切教育的起點與基礎,無論在任何時代社會各界都高度重視兒童的教育。明清時期,蒙學的發展逐漸成熟,對后世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
關鍵詞:明清;蒙學;蒙學教育;啟示
一.明清時期蒙學發展的歷史背景
明清時期是我國蒙學發展的鼎峰時期。統治者為了穩固統治在科舉制度的推動下,國家大力發展蒙學教育。明清蒙學也呈現著科舉制下的獨特面貌,為了應對科舉許多兒童早早地就開始就開始接受廣博的知識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明清時期蒙學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蒙學的發展進步。明清時期我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出現萌芽,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帶有濃烈平民氣息的平民讀物和描寫平民生活的文學作品大量出現,民間私人教學活動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大量兒童蒙學教材的出現,給明清兩代的教育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和色彩。明清時期的蒙學是在繼承前代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我國古代蒙學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周秦至清末綿延數千年。自周以來兩千多年間,我國歷史上涌現出難以數計的蒙學教材,可謂是千花竟秀、蔚為大觀。
二.明清時期的蒙學教育思想
1.立志為先
中國傳統社會一直主張人要有志氣,有理想。志是人心之所向,對人的成長極為重要。人只有具備了遠大、堅定的志向,才會激發起積極向上的學習動力,養成高度自覺的精神。人的德行有好有壞,能力有大有小,不一定要求所有人都樣,但對于志向,則必須要及早確立正確的方向。志向同時又決定了人們的價值取向,因此“然無志則不能學,不學則不知道,故所以到道者在乎學,所以為學者在乎志” 。
2.德育為重
中國古代蒙學歷來以“德育為先,修身做人”為宗旨。古代蒙學倫理思想最核心的內容便是教育蒙童學會做人和和如何做人,并以“修身養性”作為對蒙童倫理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灌輸對蒙童的道德教育。蒙童由于心智未全,極易受到外界的熏染,因此,道德教育作為種外在規范的養成教育,必須先入為主,通過榜樣的垂范作用,從小就培養兒童基本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和孝悌、誠實守信等良好品德,不斷加強道德修養,漸至養成習慣,為今后的成長打下基礎。要從生活的細微之處培養兒童的道德習慣,培養兒童形成基本的道德認知能力、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讓他們天賦的性命得以成長,得以習慣成自然。明清時期的蒙學教育一直主張將倫理道德教育作為“修身養性”的重點來加以施行。
3.禮教為礎。
明清時期的蒙學教育一直非常重視對于兒童禮儀的教育。“宋明理學”時期的教育家也都非常重視對于兒童的禮儀教育。兒童教育必須前后一致,善始善終,“好惡有常”,在兒童幼小時期就開始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習慣。強調對兒童的道德教育要從小事抓起,并且要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非常注重對兒童進行整飭自身的肅儀教育。禮教并非只是為了讓兒童肅其威儀,還是對其身心發展均有益處的事情。
三.明清時期主張的蒙學教育方法
1.順應兒童發育的特點,重視兒童興趣。“養蒙之道通于圣功,茍非其本心之樂為,強之而不能以終日。”,“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兒童只有有了學習的興趣,自覺的樂學,才能百學不厭,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程頤也曾指出:兒童沒有良好的興趣,必然不會愿意學習。陸世儀在《論小學》中也引了程頤的這句話,根據兒童活潑好動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主張用歷史故事、道德詩歌來教育兒童,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增加他們學習的自覺性,達到“習與智長,化與心成”的境界,“從小便養成德性”。兒童的天性是喜歡嬉戲玩耍而害怕管束的,兒童猶如草木剛萌芽,讓它舒暢地生長就能迅速發育,以至枝繁葉茂,若對其摧殘壓抑,則幼芽就會衰敗枯萎。所以要使兒童在學習中得到樂趣與心理的滿足,而不應以教成年人的方式去教他們。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則,減輕學習的難度以增強兒童對學習的興趣。同時,還應采用禮、詩、歌等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教學。
2.重視榜樣作用和言傳身教。明清時期的蒙學思想,極為強調榜樣作用和言傳身教在倫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清朝唐彪的《父師善誘法》中重點強調,父母和老師作為兒童的主要教育者,不僅應該做到“言教”更應該“身教”,“正己以格物”,為孩子做出表率。
四.明清時期蒙學教育方法對當代的啟示
明清時期蒙學思想注重日常生活活環境對兒童習慣的養成。明清時期的蒙學思想一再強調,兒童的教養應貫穿于日常生活的始終,要注重父母、親人對兒童的榜樣教育及言傳身教,重視環境對于一個孩子的影響。這些觀點在當今看來頗具啟啟示和借鑒作用。每個人作為個體首先是社會中的一員,終歸都要融入社會,而那些被歷史優選過的行為規范和禮儀法則,也正是人們行為被認同與否的不可或缺的標準尺度。讓兒童通過日常生活學習這些法則和規范,才能促進其更好地良性進入社會,優顯于社會。幼時的兒童宛如一張白紙,很容易受到各種思想的影響。因此,想要對一個人進行完整的人格培養,就必須運用許許多多可操作的道德禮儀來規范他的行為,先入為主,及早教育。在兒童的思想和行為尚未固定時,教之正確的倫理綱常,從日常行為入手,培養兒童較好的倫理思想和行為習慣,使之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得到重復和完善,最終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舉止。
兒童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很容易模仿施教者的各種行為。教育者應在了解兒童天性的基礎上,發揮他們善于模仿的長處,通過自身的積極為善來引導兒童積極為善,同時也要通過典型的榜樣事例,使孩子從小就在觀念中形成基本道德尺度,從而達到“養正”之目的。以身作則是童蒙教育中對教育者的基本要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須以身作則。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孩子能親眼目睹,就能激起思想的漣漪,明白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日久天長,孩子就會產生自己的是非判斷力,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父母應提高自己的品德,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使兒了童在耳濡目染的氛圍中潛移移默化地遵守和構建自我意識和行為習慣。正所謂“日使之漸于禮義而不苦其難,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漸漸地使兒童的行為符合禮儀標準,但不感到困難,在不知不覺中性情達到合宜適中,融入生活的點滴之中,培養兒童的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