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榮
摘 要:小學社會課知識多、容量大、包羅萬象,有些知識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些知識卻超越了學生己有的認知領域。學生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鐘內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僅靠課本上的資料,教師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提高課堂質量,必須恰當地利用現代多媒體教育技術。在社會課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具有如下作用:(1)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提供豐富生動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3)化繁為簡,突出教學重點;(4)化難為易,突破教學難點;(5)突破時空限制,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社會課;現代教育技術;課堂教學質量
隨著教育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多媒體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優勢進入課堂,沖擊著傳統的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模式?,F就我在小學社會課的教學中,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談談幾點體會。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特別是對于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難以持久的小學生來說,學習興趣的作用就顯得格外重要。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時的前3—5分鐘會直接影響到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在導課時,合理選擇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設計好開課方式,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為整個課堂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如,《抗日戰爭的勝利》一課的教學,一開始就讓學生看國旗升旗儀式的錄像,再聯系學生周一學校升旗儀式,唱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提問,歌詞中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與課文哪一句是一致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激發,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读x勇軍進行曲》曲詞高昂,旋律鏗鏘有力,歌詞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者,團結、奮戰、拼搏、奪取勝利的意志和民族的自信心。從而讓學生理解中國人民是有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抗戰的,理解抗日戰爭為什么長達八年之久,同時也提示了課文的思想意義,使學生受到愛黨、愛國教育。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供豐富生動的感性材料
社會學科的知識包羅萬象,有些知識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些知識卻超越了學生己有的認知領域。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常識,常利用書中的插圖、配備的投影教材,收集到的圖片錄像以及制作的多媒體課件等,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如,《抗日戰爭的勝利》一課的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南京大屠殺》《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地道戰》《鐵道游擊隊》等大量音像剪輯材料。又如,教學《我國的資源》,不僅制作了《我國主要資源統計表》投影片,選用了自然學科中《我國珍稀的動植物》圖片,還收集了思想品德學科中《節約水電》的錄像片段等。這樣使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更易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化繁為簡,突出教學重點
根據教材需要,集中社會課歷史知識教學中所需要的,經典文獻、音像資料,并按照學生的認識特點和認知需求加以精選,編制教學程序,使教學內容變枯燥為生動,使教學過程變繁為簡,在短時間內解決教學重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小學社會第三冊第五單元“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介紹了出現在我國古代的、聞名世界的教育家孔子,軍事家孫武,史學家司馬遷,科學家張衡、祖沖之。醫學家華佗、李時珍,外交友好使者張賽,鄭和等人物。在介紹這些歷史人物生平事跡的教學中,一個教師的語言描述能力再強也不如讓學生邊看邊聽效果好。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現代教育技術把歷史人物相關的事件、場景集于一體,讓學生邊看邊聽,在視聽過程中強化學生對歷史人物的形象感知,克服了教師語言表述不足,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在人物、事件的介紹上輕而易舉地把教師難以通過語言描述完成的大容量信息,在短時間內更多地鐫刻在學生的記憶里。
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多種功能,化難為易,突破教學難點
在小學社會課歷史知識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融聲、形、色為一體的功能,以及獨特的音像剪輯、粘貼組合技術,使缺乏生命的靜態情景再現轉化為具有生命的動態的再現,使學生如臨其境。這樣,不僅使學生難于理解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容易理解,而且在強的逼真的情景中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如,教學《紅軍長征》一課,在新課導入階段放映由計算機剪輯的《萬水千山》影片片斷,使學生視覺聽覺進入歷史影像環境之中,把學生的思維牽引到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歷史時空中,“親身體驗”紅軍飛奪滬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的情景,深刻體會遵義會議的重要意義,從情感體驗中引發學生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憎恨,對紅軍將士為革命的勝利不怕千難萬險的英雄主義精神的崇敬,從理性上使學生認識到長征的勝利,宣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不可戰勝的。從而達到突破教學難點之目的。
五、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突破時空限制,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社會課知識多、容量大,學生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鐘內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僅靠課本上的資料,教師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利用電教媒體,超越時空限制,以最大的信息容量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從而達到豐富表象、啟迪思維,激發想象,培養能力之目的。如,《商業與我們的生活》一課的教學,利用錄像式多媒體課件將商業的產生與發展、商業活動的過程,在短時間內模擬展示在學生面前。這樣一來,教師教得自如,學生學得輕松,課堂氛圍達到最佳狀態,在“學”的這個環節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總之,在社會課教學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并作用于學習過程,在多媒體智能化信息的刺激下,有利于學生思維橋梁的架設。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素養能力和科學思維的開拓等智力因素。而且如情感因素、心理素質和精神品格等非智力因素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從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 潘克明.《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及學科教學整合的幾點認識》.《成都教育·現代教育技術特刊》.2003年第1期.
[2] 何克明.《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浙江教育出版社.《現代教育技術》.2003年第1期.
[3] 羅仁剛.《一條開發學生學習潛能的有效途徑》.浙江教育出版社.《現代教育技術》.200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