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永儀
摘 要:社會上所有的人都是關注學生的成績,導致了德育邊緣化,班主任在道德教育中通過確定主體道德教育、加強德育課程建設和推進德育課程的實施這三種策略將學校德育教育做好。
關鍵詞:班主任;道德教育;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 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2-0159-01
在目前的社會上,學生、教師和家長都在關注學生的成績,這樣必然導致了德育的邊緣化,影響學生的道德發展和精神成長,從而更顯現出班主任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那么班主任在道德教育中如何來實施自己的策略呢?
1.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的定位錯誤
許多教師將自己單純的定性為科學教師,其職責是把這門學科的知識講授好,教給學生,讓學生在測試中獲得較高的分數,較好的成績,使教師本身在評級體系中受益,包括職稱和收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并不多,多半是只有講授知識的活動,當興趣成為教育的目的,那其余的可見的利益得分,在教育的人文關懷下顯得不足。
(2)教師的職責不清
有些教師受后現代教育思想的影響,認為不論是道德選擇還是道德行為都是學生自身的行為操作。認為如果教師在主體教學活動中不斷對學生進行道德滲透,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侵犯了學生的基本權利。
(3)教師的方法不當
只注重顯性課程教學活動而不注重隱性課程意識,忽視了課堂教學的道德影響。隱性課程是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手段,學校或班級的社會關系結構,在教學方式上教師的知識掌握程度、課堂紀律的維持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都是重要的隱性課程資源,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受到道德和情感的熏陶。
2.加強道德教育的實施
班主任的教育課程單純是班會教育課、德育課。這些資源活動出現在日常教育過程中,缺乏連貫性與系統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與形式化。為了符合新課程要求標準要不斷整合和優化這些活動。加強組織和規劃統籌,明確目標和組織意義,讓活動更好的更大程度上發揮積極作用。
(1)確定主體道德教育
主體性道德教育被認為是德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過程,它是一個很早被提出并參與廣泛討論的一個話題。在中國,在公元前第六世紀,孔子提出了教學不僅學會文本,還包括了禮儀,強調思想道德教育同時約束當時在文化知識教學學生規范。唐朝的韓瑜不僅明確了兩個教學任務:教學和答疑解惑,并指出:知識與道德的關系,關于“道”與“文”的討論。
在國外,從夸美紐斯的“教”到赫爾巴特描述的課堂教學,從一開始提出的這個問題,一直貫穿在德育教學過程的始終。 赫爾巴特提出:“教學的最髙和最終目的,一定包括德性的概念。 我不承認有任何教育可以擺脫德育而獨立存在。英國教育家也建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德。 甚至認為教育“沒有目的”的杜威,也要求教師將維護合法的社會秩序理念滲透在教學中。德國教育家德斯更明確提出:“任何真正的教學都不可能沒有道德力量”。俄國教育家曾說:“物理、化學、數學、對科學的世界觀的發展提供了可能的教學過程中,促進了德育的推進”。總而言之,從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理論到現代教學觀念的轉變,都高度的強調了主體教學的道德功能以及其意義所在。
(2)加強德育課程建設
德育課程被認為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道德教育課程的開設,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的道德思維和德育目標及經驗的實現與獲得,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道德的環境背景情況下,擁有不同的社會角色和認知,進而在很大程度上促進道德發展與進步,形成健康并且獨立的人格。
在具體實施道德教育實踐過程中,一些集體性質的組織活動,學生可憑借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學生應當有計劃的制定計劃,并積極保證學生參評標準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過程中發揮作用,充分發揮德育教育的實際功能,更有助于德育目的地實現。德育課程的建設要以學生為主體,以讓學生獲得直接經驗為主要目標,將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的經驗與教育中獲得全面的知識相結合為主要內容。
(3)推進德育課程的實施
德育教育中的隱性德育課程與顯性德育課程是協調一致的高度統一,是基于現代德育課程理念符合現代德育教育目標的課程規劃,注重并強化德育課程占教育體系的主導地位,因而道德教育必然作為課堂教學的目的被滲透在顯性教學中,是認知行為評價和相關知識的教育教學活動。然而德育活動僅限于知識領域,忽視情感、意志和活動等其他因素。
將隱性課程歸納為德育課程的范疇之中,開發多方面與多層次的教育,使其不僅僅是在課堂上進行教育,與此同時學生各類活動在整個校園內的所有積極有益影響與潛能,都轉化為教學的課程要素,這樣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得到提升。
德育課程的領域不僅包括知識的范圍,還包括生活的各個領域,甚至在整個中學階段,道德教育課程貫穿學生的一切活動之中。不斷擴展德育的范疇和領域。因此,道德教育的教育內容因多樣化的手段和方式更加豐富多釆,不斷吸收現代道德體系中更為積極的要素。
參考文獻
[1]楊繼全,陳素梅.新課程背景下德育本質探析[J].科訊 ,2016(07):101
[2]曹世敏.文化視野下德育本質/功能觀的兩個要點[J].上海教育科研,2013(07)
[3]劉先義.價值論視域中的德育本質[J].當代教育科學,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