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潔真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也在不斷適應社會而進行改革,數學的學習難度也在不斷地增加。在以人文本的當下,如何通過學習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小學高年級數學題目是靈活多變的,教師在教學中要保證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計算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快速地對計算題做合理準確的判斷,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之處,及時對自己缺失的部分做補充。本文對造成計算題出錯的原因分析后,針對如何提升高年級數學計算題糾錯方法做羅列,聊一下筆者淺薄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計算題;糾錯方法
引言:
在數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習中,學生雖然在過往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基礎的知識與能力,但是在綜合能力以及思維上仍有所欠缺。因此在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要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以及提高學生反應速度上,避免學生解題方式都正確,但是計算結果卻出問題而導致數學成績難以提升的問題。經過實踐發現,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出現計算錯誤的現象較為普遍,這就要求教師要通過一定的方法來提升學生的計算題糾錯能力,也是教學的重中之重。
一、小學高年級數學計算題出錯的基本原因
造成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出錯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學生思維模式較為單一,記憶不準確,以及心理承受力低。這些都是造成學生計算題易出錯的根本原因。以下就是以這三個原因為主作詳細分析。
(一)固有的定性思維
首先,在做題過程中,學生都有一個固定的計算模式與思維方式。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眾多解題思路與解題技巧,但是這些思路與技巧都是針對一般題型的,或者說這些都是一些較為經典的基礎內容。學習這些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的得到數學計算的啟蒙,但是如果想依托這些技巧解答數學題,就會造成出錯頻繁的現象。教師改動數學題目的形式也越來越豐富多樣,使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會根據內容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解題思路。比如說在學習混合運算時,往往只考慮到從左到右,忽略了計算的優先級,這樣就會導致計算出錯。還有一個原因是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做了大量的計算題,在解題過程中往往不會認真觀察題目就直接開始解題,導致一些錯誤的做題習慣,在解題中造成錯誤。
(二)記憶的缺失
造成該種現象的原因還有一個是學生記憶的缺失。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記憶大量的公式與定理。記憶分為短時記憶與長期記憶,高年級的學生往往對自己新學的知識點記憶更為牢固,一旦在解題過程中需要使用到過往的公式,就會由于記憶的不牢固而導致計算過程出錯。由于學生的記憶仍處在一個培養的階段,常常由于記憶不準確,導致在計算過程中忘了進位或是忘了加單位符號,最終由于答案不完善出錯。因此從記憶方面來講,記憶能力的欠缺也是學生計算頻繁出錯的基礎原因之一。
(三)心理承受能力低
最后是學生的心理狀態方面,小學生還不具備較強的抗干擾能力,身處不同的環境做計算處理,往往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導致計算出錯。一些平時成績不太優秀的學生,在考試過程中會由于緊張氛圍,在做題中出現馬虎大意的情況。而一些成績較為中等的學生,在做題過程中會由于固化思維,采用同一思維模式應對所有的試題。而一些成績較優異的學生,在做題過程中也會因為題目眼熟和相似,審題不認真,計算不細心,計算結果不完善。可以說學生心理狀態將直接影響結果的好壞[1]。
二、小學高年級數學計算題的糾錯方法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高年級數學計算題出錯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學生的思維固化與對知識的掌握不牢固。結合實際情況,想要培養小學高年級數學計算題的糾錯方法,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首先,幫助學生轉變共有的定性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同一概念知識的詳解,可以通過列舉多種不同的題型來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固性思維的行程大多是由于長時間做同一類型的習題和用同一種思維思考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避免學生長時間的使用同一種思維思考問題,借助豐富多樣的題型,培養學生的綜合邏輯思維能力。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盡可能避免出現一些基礎錯誤,比如四則運算中只按照從左至右的順序做計算,這就是忽視運算符號的錯誤。在教學過程中要極力地避免這類錯誤的出現。教師布置習題中,要求學生認真審題后再下筆做題。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不斷訓練學生的解題習慣,從而避免學生由于審題不清或記憶不牢固而出現一些錯誤[2]。
最后,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要提升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可以在課程學習結束后安排學生進行短時計算訓練。經過反復的練習,學生對題目的套路一清二楚,即便在考場上嚴肅的環境中,也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結束語:
不管對任何階段的學生來說,數學計算能力都是一個基礎能力。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保證學生的計算準確、高效,為后續更高階段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秀云. 提高小學數學計算題教學有效性的方法探析[J]. 新課程(小學),2017,78(4):34-35.
[2]佚名. 小學數學計算題錯誤成因分析及策略[J]. 科普童話,2018,67(4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