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翠姬
摘 ?要:數學是一門重要的教學學科,對于培養小學生的思考能力、運算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數學教師要從內心深處全面地認識到數學學科對于學生未來發展的意義,積極地重視起該學科的課堂教學,不斷優化和改進自身在數學課堂的教法運用,全面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能,為小學生各項能力和素養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教學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教師對高效課堂的探索也在進一步深入,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均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但數學課堂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去積極地研究和改進,以不斷地完善數學課堂的教學,有效地激發課堂的教學活力,為小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
一、借助信息技術,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具有形象、具體性及可視化好的突出優勢,數學教師要積極地借助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有效地改進數學課堂的教學,不斷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這一課時,首先,數學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視頻向班級學生具體形象地展示一個多邊形面積計算的小案例,從而讓學生在欣賞有趣的案例演示中激發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并對該節課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其次,數學教師可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向學生有條理地展示本節課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如了解多邊形面積公式推導的過程;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等,讓學生仔細分析這些任務的設置目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最后,教師可以借助模塊化的微課視頻對以上的任務進行細化分析與講解,從而讓學生在有渲染力的微課視頻講解中更好地理解《多邊形的面積》小節內容,促進教學效果的優化。
二、新舊知識結合,激活學生說理依據
孔子曾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可見舊知識重要性,舊知識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還能提高其思辨能力。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授新知識時要合理利用舊知識,將兩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學生通過舊知識學習新知識,在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增強其對新知的探究欲望,進而提高學習興趣。此外,學生在學習中采用新舊知識結合手段,能夠學會用舊知識作為說理依據,提高數學知識掌握效率,進而提升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這一課時,筆者通過引導學生將新舊知識結合在一起,激活其說理依據,進而提高他們學習效率。一上課,教師道:同學們還記得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嗎?學生道: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以寬,正方形面積等于邊長的平方!教師道:平行四邊形也是四邊形,同學們能夠求出它的面積嗎?學生搖頭,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一底邊和高都相等的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說道:大家想一想,我們在學習長方形面積時是怎樣得出面積公式的?學生道:通過數方格面積!教師道:大家能夠使用相同的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嗎?學生立即根據屏幕中方格數了起來,教師道:同學們有沒有發現什么規律嗎?一學生道:可以將平行四邊形的其中突出來的一角裁掉,補到另外一邊,這樣就成了和另外一個長方形一模一樣了,面積也相等。教師隨即引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
三、科學設置問題,啟發學生數學思維
通常情況下,學生的思維發展往往是從疑問和思考開始的,也就是說問題是學生思維的啟發點和活躍點。所以,小學高段數學教師要重視課堂問題并科學地設置問題,以此來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具體來說,數學教師應該深入地研究教材,剖析數學知識的重點難點以及新舊知識之間的結合點,來精心地設計問題,使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且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保證問題的提出可以對學生產生心理上的刺激,觸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而讓學生在問題的分析、討論、交流、探究過程中更好地發展數學思維。
例如,在教學《小數乘法》這一課時,小數計算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為了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筆者根據教學內容,科學設計了教學問題,如下:一只梅花鹿高1.35米,一只長頸鹿的高度是梅花鹿的3.2倍,那么長頸鹿多高?長頸鹿比梅花鹿高多少米?小紅去商場購物,發現一雙手套的價格為8.5元,一頂帽子的價格為10.5元,小紅一共買了3雙手套和一頂帽子,那么小紅一共花了多少元?小紅帶了35元,那么小紅的錢買這些東西夠嗎?通過問題的引導,學生立刻對問題展開思考。這樣,學生經歷小數乘法的運算過程,體驗了算法的多樣性,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總而言之,數學教師要重視起對高效課堂的構建工作,全面地了解目前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基本現狀,在此基礎有效地改進自身的教法運用,并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進行精準備課、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有效強化課堂的互動、實施分層化的教學策略,不斷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的提升,為小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形成和培養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
參考文獻:
[1]周前麗.淺談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3):52.
[2]黎啟瑞.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N].科學導報,2019-06-04(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