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高中化學教學活動的開展對實驗探究教學模式的應用更加重視,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與探索能力的發展。本文主要通過三個方面的探討,分析了對高中化學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加以應用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高中化學;化學實驗;探究式教學
與其他學科相比,化學教學具有其特殊性,更加強調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去尋找答案,以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在高中化學教學實踐當中,怎樣切實對探究式教學模式形成更為高效的利用,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值得我們深思。
一、原理導向型教學
原理導向型策略屬于一種整體性策略,強調從全局出發,梳理問題已知情況與目標間的聯系,從而脫離解決問題過程當中的某些局部問題,讓問題變得明了化、簡潔化,繼而探尋對問題處理的最優途徑。
比如在“酸堿中和滴定”實驗當中,要首先明確酸堿中和滴定實驗屬于利用濃度已知的酸或者堿,對濃度未知酸或者堿的濃度進行測定,屬于一種定量實驗,它的理論依據為:c1V1=c2V2。因為c1為我們已知的濃度條件,所以開展滴定實驗的關鍵所在便是怎樣準確地獲得V1及V2數據。化學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得出V1及V2的準確數據,并探尋實驗儀器方面都有何種特殊要求,要怎樣得知酸堿正好中和,也就是酸堿指示劑原理與選擇的相關問題。隨后,需要引導學生對酸式滴定管與堿式滴定管形成認識,使學生自行選擇所需的酸堿指示劑,開展酸堿中和滴定操作。在此教學過程當中,即使學生出現選擇或操作上的失誤,也能夠有所收獲,就知識學習角度來說,使學生明確了滴定管設計原理,并能熟悉酸堿中和滴定的具體操作。而就能力培養角度來說,學生在此過程中學會了對問題的分析,通過自己的努力探尋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為學生理解滴定誤差分析和氧化還原滴定等相關知識內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樣例引入型教學
將學生已經掌握的實驗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遷移,融入到對未知實驗內容的解決過程當中。在應用樣例引入型策略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當中,實驗人員需要具備一定的實驗知識基礎,從而進行經驗總結,以自身的問題解決能力完成知識遷移,實現在未知實驗中的應用,使知識內容內化為實驗人員的長期記憶,適合用在具有較強相似性的知識總結當中。
如“實驗發生裝置選擇”教學中,教師需要先引導學生對之前所做過的一些重點實驗中應用的發生裝置特點進行分析,比如氫氣與二氧化碳制備實驗中所利用到的啟普發生器;氧氣制備實驗中利用到的固——固加熱實驗發生裝置;氯氣制備實驗中應用的固——液加熱發生裝置等。對各種發生裝置的設計特征、反應物質以及反應條件等進行分析。隨后,讓學生試著針對未知實驗分析所應用的反應物質與反應條件,讓學生對所應用反應物與實驗儀器進行自主選擇,完成實驗內容。針對氫氧化亞鐵制備等條件要求較高的實驗,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的過程不受過多限制,處于一種放松的狀態,教師在此過程僅作簡單的引導,往往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情境分析型教學
(一)結合生活實際
化學學科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化學發展史,都能當作對問題情境進行創設的素材。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深刻感受化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體驗到利用所學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的成就感,以促進學習興趣的發展。比如在“二氧化硫”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探討我國酸雨出現的整體情況及其危害,從而引出導致酸雨形成的罪魁禍首——二氧化硫,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擴展自身知識儲備,同時強化環保意識。
(二)在實驗現象中尋找問題
中學生對于化學實驗往往充滿興趣,因此化學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對教學情境進行創設。比如在“鹽類的水解”一課中創設問題情境:我們已經知道酸溶液呈現為酸性,而堿溶液呈堿性,那么鹽溶液一定為中性嗎?隨后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分析鹽在水溶液當中所呈現的變化,同時結合實驗現象來解釋一些事實問題。
實驗一:分別測定NH4Cl溶液、NaCl溶液以及CH3COONa溶液pH。
實驗二:在3mL0.5mol/L的CH3COONa溶液當中滴入2~3滴酚酞溶液,觀察其顏色變化,加熱后再次進行觀察。
表一 25℃下溶液pH
NaCl CH3COONa NaF NaCO3 NaHCO3
11.2 8.9 8.2 11.6 8.3
提出問題:①NH4Cl溶液、NaCl溶液以及CH3COONa溶液的酸堿性?②在CH3COONa中滴入酚酞會呈現何種現象?加熱之后又如何?③為什么NaCl溶液、CH3COONa溶液以及NaF溶液pH依次減小?為什么NaCO3溶液pH要大于NaHCO3溶液,比如乙醛可以使溴水褪色,而無法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通過這個現象,引導學生思考乙醛使溴水發生褪色現象屬于氧化反應還是加成反應。把飽和氯水逐漸滴入到酚酞NaOH溶液當中,同時進行振蕩,發現紅色消失,部分學生會覺得是由于Cl2和H2O之間發生反應形成HCl與HClO,與NaOH發生中和而使紅色消失。而有些學生會認為是Cl2和H2O之間發生反應生成HClO,具有漂白作用導致紅色消失。人只有在認知結構跟外界刺激之間發生不平衡的勤快之下,才能夠真正引起學習需求。而對問題情境的創設正是為了引起學生認知上的矛盾,從而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對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有效利用,對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推動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使教學活動的開展呈現出更好的效果,值得廣大化學教師更多的關注。
參考文獻:
[1]張偉.高中化學探究式實驗教學現狀調查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8(35):172.
[2]張丹.“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化學中的實踐研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8(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