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學仕
摘 ?要:新課改下,互動教學受到師生的廣泛重視。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初中學生心理特點,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通過課堂互動,了解學生的學習吸收情況,從而科學設計教學方案,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物理;有效互動;趣味學習
前言:物理作為一門集觀察、實驗和計算等多方面的能力為一體的學科,具有自然性、科學性、探討性。隨著科學的快速發展,物理得到極高重視。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教學模式單一枯燥,依舊保留傳統的單項互動,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因此,作為物理老師,應該創造有效的教學模式,與學生進行良性互動方式,從而培養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構建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初中物理課堂。
一、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普遍問題
物理作為一門具有極強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科,從其本質來說,要求學生具備觀察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并根據實踐操作得出實踐理論,從而形成物理思維。然而,在當前的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由于一些教師思想固化、實踐能力欠缺、照辦照抄舊的教學模式,不愿放下教師高高在上的身段,缺乏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導致課堂枯燥無聊,不能根據學生實情實施教學,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導致初中物理教學停滯不前。而想要解決以上問題,就需要教師打造互動課堂,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加強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二、初中物理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的建議
(一)轉化師生角色,創造互動交流的課堂模式
初中學生處于思想認知初步形成的階段中,渴望得到尊重和重視。而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課堂成了教師的獨角戲,學生只能被動地記筆記、聽講,即使有疑問和質疑也不敢提問,導致教學低效。新時期,要改變教學弊端,就要明確學生的主體位置,轉化教生角色,建立有效的師生互動,結合物理學科特點,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實施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索心理,培養學生對物理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同時,教師要創造師生良好互動的課堂環境和氛圍,支持、鼓勵和引導學生發表意見,提出質疑,提供多種方式加強互動。擺脫單一的授課模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課堂師生關系得到良好發展。
(二)因材施教,構建寬松的課堂氛圍,促進良性互動
學生具有個體差異,教師應對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加以重視和引導,因材施教。對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和動手操作的學生,教師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鼓勵,正確加以引導并給予幫助。課堂上提供他們更多表達自己觀點,動手進行實踐操作的機會,提高他們對自身能力的認同,增加他們學習的自信。對性格活潑、做事毛躁的學生,應該給予心理引導,讓他們戒驕戒躁,提高專注力,挖掘他們的探究意識,從而使學生產生對物理知識的興趣,擁有不斷探索、積極向上、樂于解決問題的動力。對于學習進步十分突出或者學習明顯落后的學生,教師更應該提高重視程度,定期向學生了解物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積極聽取學生對于物理課堂教學的想法,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
(三)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提高互動效率
物理知識的學習離不開實踐操作,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實踐現象,從而深化理解物理知識并進行實際應用。而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滿足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可以教學生合理地分組,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實驗探究。比如《液體內部壓強》的學習中,組織學生小組進行實踐活動,小組成員合理分配任務,制定實踐計劃,準備實踐材料,設計實驗過程,觀察實踐結果,分析實踐現象,小組討論得出結論,各組互相交換意見。通過小組成員間以及師生間的良性互動,老師給予正確合理的指導,使學生對物理知識充分地理解進而學會運用。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化和理解,并聽到其他人的意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完善學生思想體系,培養理性思維,從內心形成對物理學習的熱愛。
結束語:
構建有效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自動轉化角色,改變單一的授課模式。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打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真正深化理解并運用物理知識。在互動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幫助和指導,鼓勵和支持學生,激發學生內心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探索力,在此基礎上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生成探索物理知識的信心和勇氣,深化理解物理知識,并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參考文獻:
[1]徐娟. 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中有效互動的探索與實踐[J]. 青年與社會·中外教育研究,2012,(8):171.
[2]彭偉巍. 巧妙設計問題 凸顯互動研究——新課標理念下物理教學中的互動探究[J]. 中學教學參考,2012,(35):46-46.
[3]徐洪英. 簡述提高物理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策略[J]. 數理化解題研究:初中版,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