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暘
摘 要:聲樂教學中合理運用心理學知識,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實際學習狀況,培養和提升學生音高感、節奏感與旋律感等。教師利用心理學知識可以有效了解學生學習中的心理變化,及時調整學生心理狀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樹立學生學習自信心,營造健康、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同時運用專業指導方法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認知音樂基本內涵,提高聲樂教學質量。
關鍵詞:心理學知識;中小學生;聲樂教學
一、心理學知識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
聲樂教學中教師通過合理運用相關心理學知識,可以有效分析學生在課堂上的心理變化和思想動態,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學生去感受、去體會聲樂學習中歌唱的內在與外在的藝術規律,增強藝術創造思維和音樂審美思維能力,提高聲樂教學的科學性和教學效果。
(一)培養學生對聲樂的興趣。中小學生大都比較活潑好動、情感豐富,教師可以利用音樂節奏律動來激發學生對于發聲練習的興趣,運用豐富的情感體驗來培養學生對聲樂作品的感悟,從而提高學生對聲樂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師不但要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還要加強聲樂教學的策略選擇,對聲樂教學過程進行科學合理設計,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聲樂的積極性。
(二)更好集中學生上課注意力。心理學實驗證實,人的注意力很難持久,尤其是對于青少年兒童,他們的注意力隨時都可能轉移。有時因為教師授課或教學內容非常枯燥,學生們的注意力很難集中起來,縱使是強打著精神去集中精力,也很難取得很好的效果。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課程設計、教學設備、互動活動、把握個體差異等方式提高學生注意力。
(三)有效鍛煉學生思維方式。中小學生學習聲樂的目的不僅是在于學習聲樂本身,同時還需要通過聲樂作品的賞析、演唱等一系類的應用,學習發展其記憶、協調及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發展成為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為以后的學習、工作奠定良好基礎。聲樂教學中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同時還能使其利用豐富的想象力提升樂感、節律感等音樂素質。
二、心理學知識對學生主體的積極影響
在聲樂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運用心理調節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體驗能力、形象思維、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從“填鴨式”的學技術跳躍到“體驗式”的情感體驗達到技術與藝術的平衡。
(一)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心理學知識去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對其加以指導或者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可以了解到學生學習聲樂的目的。對于不同的學習目的要“因材施教”,對于不太明確學習目的的同學,教師要加以關懷與引導,幫他們找到方向。對于具有堅定不移目標的學生,教師要多加鼓勵,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使他們能從自身出發去了解自己認清自己,建立自信,提高學習的效率與學習質量。
(二)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學生演唱實踐的過程中,需要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面對學生個體差異,就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性格因材施教。對于膽怯的學生,運營放松訓練有關心理學知識,及時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充分發揮應有的水平。經常性的開展演唱實踐活動,加強學生的基本功練習,同時有梯度的提升學生練習曲目的難度,通過多場次、高頻率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對舞臺形成一種“條件反射”的適應感和自信心,通過這種有針對性的訓練,來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三)增強學生的意志力,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在發聲技術與內在修養上進行教導學生,還要注重對于學生意志力的培養。從心理學上說,一個人的意志力與他的情緒本身是分不開的,他們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積極的情緒能夠更好的讓學生堅持到底,而消極的情緒則會導致學生從事任何活動時半途而廢。在進行聲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在消極情緒出現時能夠及時的進行調節,用堅定的意志來抵抗負面情緒。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融入心理學知識,利用心理學的規律來增強學生的意志力。
三、心理學知識在聲樂教學中運用對策
心理學在聲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把心理學知識運用于音樂理論教學中,研究聲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心理因素,包括心理基礎因素、心理動力因素、心理狀態因素和心理成果等,把握共同規律,注重實踐應用,不但有利于鍛造音樂教師的心理品質,提升自身修養,更有利于音樂教學效果的提高。
(一)音樂教師全面掌握音樂心理學知識。要想在聲樂教學中合理運用心理學相關知識提升聲樂教學效果,音樂教師首先要掌握相關心理學知識。在目前的聲樂教學中,音樂心理學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對于音樂教師的心理同樣也是一種考驗。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心理變化對于音樂實踐課程教學改革的教學方案進行完善,所以教師對于音樂心理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對于音樂實踐課程教學改革的成功與否有著重要的作用。只有音樂實踐課程的教師通過音樂心理學不斷鍛煉,才可以提高自身的心理學知識水平,保證音樂實踐課程教學改革的發展。
(二)把握學生心理特征實行聲樂教學。在基礎教育階段,聲樂教學中不僅要了解學生們的心理狀態,同時還要引導學生的心理過程,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從感性一直到理性的認知過程,從而引導學生們不斷豐富其情感,在這一過程中要注重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教授和引導學生理解、掌握音樂內涵,有效把握不同年齡學生們的心理特征,并注意對教學的各項程序及相關方法進行合理安排。因此,音樂教師不僅要具備對應的音樂素質,同時還要掌握有關音樂教育教學的相關理論知識,不僅要掌握與音樂教學相關的規律,同時還要努力學習青少年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并注意將其與教育教學工作融合到一起,這樣音樂教學的各項工作才能更加科學化。
(三)在聲樂教學中合理應用心理學知識。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搞好教學工作,同時還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當前的教育體制之下,學生們面臨的任務始終非常重,作為音樂教師,我們應該在課堂上為學生多創造點歡樂與輕松,盡量不要在課堂上露出教師個人的情緒,利用其健康的情感感染、帶動學生,使學生們在健康、快樂的氛圍下成長。尤其是聲樂課的教學,一首聲樂作品的表達成功與否與歌唱者的情緒是息息相關的,要想上好聲樂課,不僅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的基本教學技能,同時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應在教學中深入了解學生,多為學生設想,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并將其適時適境地運用到聲樂教學當中去。
(四)聲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個體差異。在聲樂教學中,教師們經常會遇到這類現象:一些學生的學習比較快,學習效率高,而另一些學生卻很難教會。每個學生對音樂的認知、感受與心理體驗都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必須深入分析學生的心理個體差異,有效結合學生音樂才能差異、基礎差異和性格差異等個體因素,探索出適應這些特點的教學對策,這樣才能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崔婭楠.心理學規律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對策 [J].藝術品鑒.
[2]王 ?丹.音樂心理學與音樂實踐課程的教學改革[J].當代音樂,2018(7):35.
[3]霍嘉寧.音樂教育中如何完善與音樂心理學的融合[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6):63.
[4]李杰.音樂教育心理學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研究 教育評論,2018(5)
[5]李 婷.美聲教學心理學的運用研究[J].體育教育,2016(3):162.期
(作者單位:汕頭市濠江區三河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