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在開展課堂講解活動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促進教學流程順利開展的重要環節,但是,有效的課堂提問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鑰匙,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幫助,也是師生之間進行有效互動的關鍵。因此,本文就從做好提問前的準備出發,提出優化課堂發問技巧,以及采用多樣叫答方式等策略,淺談如何在高年級的小學數學課堂中進行有效提問。
關鍵詞:小學數學;提問;叫答樣式
課堂提問是教師實現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數學課堂中,教師進行有效的提問,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自主思考,讓學生獲得進行數學知識自主分析的能力,同時可以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更主動地跟隨教師的腳步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探索。但是,在現實的知識講解中可以看到,存在部分課堂中教師設計的問題無效,或者限制學生思維空間的情況,因此,為了讓問題在高年級的數學課堂中展現應有的作用,教師應當增強問題的實效性,進行有效的問題設計和提問方式設計。
一、做好提問前的準備
在實際進行高年級小學數學課程的講解中,每一個教學步驟的生成都不是隨機的,而是教師在課下進行一定的預設和演練后形成的,同時每一個步驟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理由的,教師只有做好的課前的準備工作,才能夠在進行知識的講解中遇到突發問題時,做出及時的應對政策,促進課堂活動的順利開展。而在進行數學課堂中的提問設計時,教師也應當對課堂中每一個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設,從而做好充分的準備,避免出現在課堂中由于學生臨時起意提出的問題,教師無法直接給出答案的現象,制約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品質。
例如,在《用方程解決問題》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有效的課前準備,做好提問的預設工作。具體而言,首先,教師對教材當中的內容進行分析,如本節課當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利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其次,教師對學生的知識認知結構,以及學生的興趣偏好等,進行問題的預設,使得教師將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教師向學生進行提問的問題答案進行準備,在教師向學生進行提問,或者學生向教師提問時,教師可以把握正確答案的方向,在為學生解答中,提高學生對方程解決問題等相關知識的認知效果。
不難看出,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進行問題的課前準備,從而更好地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促進數學知識的高效講解。
二、優化課堂發問技巧
在高年級的數學課堂中,教師的發問技巧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著問題的最終應用效果,因此,在教師課前準備好問題后,教師也應當注重發問的設計,讓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問題中進行有效的思考,從而提高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質量。一般而言,教師進行發問的技巧包括將問題進行層級化的設計,根據課堂教學的細節開展有效的提問等。
例如,在進行《分數加減法》的知識講解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問題的層級化提出,讓學生在回答系列問題的過程中,深化對分數加減法的認識,提高學生進行思考的邏輯性。在課堂中,教師向學生提出“你學習過的加減法都有哪些?這些加減法的法則是什么?”“分數的表示形式是怎樣的呢?”“如何進行分數的加減法計算呢?”“分數的加減法與你之前學習過的加減法有無區別?”的問題。之后,學生圍繞上述問題進行思考,并在逐級進行解答的過程中,意識到數學知識之間的邏輯性,從而提高對分數加減法相關知識的認知質量。
顯而易見,在讓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認知中,教師能夠利用問題的層級化設計,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性的思考,讓學生在知識的探索和分析中,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深化認知。
三、應用多種叫答樣式
“叫答”是指教師在設計問題后給出學生思考時間,叫學生站起來進行回答問題的環節,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中,教師采用的叫答方式較為單一,叫答的對象也比較單一,而這樣的叫答方式顯然不利于發揮問題的價值,也會降低問題設計的意義。所以,為了將提問的價值最大化,也為了實現高品質數學課堂的生成,教師應當對叫答的模式進行優化,從而實現有效的提問。
例如,在《數據處理》中,教師就可以通過“集體叫答”“隨機叫答”的多種叫答的方式,變革傳統數學課堂中叫答的形式,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中,當教師向學生提出“在生活中你是否接觸過數據處理的相關內容呢?”的問題后,由于問題的答案是“接觸過”或者“沒有”等,所以,教師采用集體叫答的形式,讓學生以集體的形式回答教師的問題。而當教師向學生提出“誰來說一說生活中進行數據處理的經歷呢?”的問題后,教師就可以采用“隨機叫答”的形式,了解學生的認知經驗。
總而言之,課堂的有效提問是一門藝術,在開展高年級的數學課程講解中,教師應當結合日常講解的經驗,進行提問方式和問題設計形式的優化,從而在不斷反思總結中,形成完整地提問技巧,讓課堂提問成為教師提升高年級數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有力工具。
參考文獻:
[1]張洪彬.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技巧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35):120.
[2]孫孝平.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提問技巧的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7(19):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