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章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進行德育與法治教育的課程,其內容豐富多彩而亦具有深厚的教育價值,但教師的教學模式往往傾向其獨自的理論說教、單純的背誦要求而使學生興趣失落,隨之帶動教育價值的流失。因此,教育模式的改革則作為學科“重生”的關鍵存在。區(qū)別于上述模式,更多關注于學生需要和訴求的學生自主化教學模式則應為可取。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學生自主化;教學模式
大多數(shù)初中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定性無外乎為“理論說教”、“死記硬背”、“無聊枯燥”等標志詞,這呈示著教學模式對學科教育價值的減弱及對其進行變革的亟需性與必要性。而變革方向則可從學生上述的不良印象入,以全面的學生自主化為原則,將課堂模式從始至終的環(huán)節(jié)模塊重設為:事例引導、自主發(fā)表評論看法;一般抽象,概括總結一般價值;規(guī)范語言,展現(xiàn)理論話語形式。以讓學生通過自主化的發(fā)揮,增加學習興趣、增深學習效果。
1.事例引導,自主發(fā)表評論看法
學生對理論并不具備良好的感知力、且無興趣,但反之,其對具體的事件事例則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敏感度;除此,其具有自由表達的渴望,但普遍排斥具有束縛感與測驗感的試題“材料——問題”表達要求,這兩點其實是各學段所有學生的共性。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在必然會具有的事例材料解析中,則可將解析方式轉變?yōu)椤白杂尚汀?,即自由自主地發(fā)表評論看法,以極大調動學生思維與表達積極性,奠定之后進一步教學的基礎。
例如:在《揭開情緒的面紗》一課的教學初始,我只是利用多媒體向同學們呈示了這樣一個事例:陳玲和芳芳是好朋友,但在一天上學路上,陳玲看到了芳芳和她打招呼,后者卻不理會;芳芳在教室里向陳玲夸耀自己的數(shù)學作業(yè)、陳玲在撿掉到地上的文具袋時被芳芳無意踩手、在忍耐不住向芳芳大叫發(fā)脾氣時卻正被班主任看到批評,她暴跳如雷而又氣急敗壞。而后則讓同學們進行針對此事例的自由發(fā)言,不限內容、不限方向。同學們喜歡這種新穎的、自主而又自由的形式,一個、兩個、三個......大家接連站起而暢所欲言,結果則是多種多樣的、新穎創(chuàng)新的答案:“人在背的時候會一背到底”的幽默、“陳玲從打招呼沒有被理的一開始就應該朝向‘可能芳芳沒聽見’或‘她可能在想事情’等的想法,而不應是‘為啥不理我,還好朋友呢’等的抱怨。她應該什么事都往好的方面去想,后面的情緒就不會越來越糟糕”的樂觀、“陳玲太自卑敏感了”的深入......同學們的思維自主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課堂氛圍也呈現(xiàn)出鮮有過的活躍和熱烈。
2.一般抽象,概括總結一般價值
繼事例引導此第一環(huán)節(jié)由學生自主發(fā)表評論看法得出諸多觀點之后,則應是對此進行處理、匯總、分類,并通過概括進行一般抽象與一般價值總結的環(huán)節(jié),以逐漸趨向學生對理性、客觀、完備認知的系統(tǒng)建構。但此依舊需堅持對學生主體性及自主能力的發(fā)揮,而使其思維保持活躍的同時,促進有效的教學內容學習。
例如:在上述《揭開情緒的面紗》一課的教學中,在上述事例呈示及學生自由的看法發(fā)表之后,我則先引導其對自身及他人言論進行了一般抽象性的歸類處理。如:為什么要調節(jié)情緒(避免壞的情緒累積而造成后期的爆發(fā))、合理調節(jié)情緒的方法有哪些(往好的、樂觀的方面去想)、青春期的情緒特點(陳玲反應固執(zhí)、細膩、強烈等)、情緒的作用等。而后則又對此抽象出來的問題依據(jù)陳玲和芳芳的事例及同學們關于此的看法進行了結論總結。如針對“為什么要調節(jié)情緒”的問題,我則依舊讓同學們自己依據(jù)事例中陳玲的表現(xiàn)與上述同學們關于此的表達進行自主的嘗試回答。如“積極的情緒保持心情愉快,使生活美好”、“消極的情緒會影響自己的心情,壞情緒的累積則最終會傷害自己、傷害別人”等。如此,同學們關于情緒的認知則得到了初步的系統(tǒng)建構,而亦因為其自主化而不會挫失其學習的興趣。
3.規(guī)范語言,展現(xiàn)理論話語形式
在教師引導學生依據(jù)事例與自己關于事例的看法而自主得出一般抽象性的理論性認知之后,出于對應試需要規(guī)劃化語言形式的考慮,教師則應進行規(guī)范語言的引導。這在本質上其實并符合學生的意愿,因為死記硬背并不契合其靈活、自主的渴求與需要。所以,在此必要語言規(guī)范的環(huán)節(jié)上,教師亦應采取靈活的方法。
例如:就上述對“為什么要調節(jié)情緒”的問題所得出的結論而言,我并未單純進行“應該是”型的指正與糾錯,而是先帶同學們了解了文字使用的場合概念:一個古代人在國國外交場合表達感謝時,說:“你們實在是太好了、太周到了”;而另一人在同樣的場合表達同樣的想法時卻說:“我謹代表本國國民向貴國表示最誠摯的感謝”。在此,我則讓同學們對這兩種說法的場合適用性程度及緣由進行分析,明顯地,前者不正式、口語化、主觀化而不適合自己的外交使者身份,亦無法代表本國形象,而后者則相反,端莊、嚴謹?shù)谋硎瞿苴A得對方的尊重與認可。在此之后,我則將此類比自己的語言與正規(guī)的理論話語形式在應試中的被認可可能性,而在疏解學生對規(guī)范的理論話語形式排斥感的基礎上,利用學生自主的對此意義的認知進行了順利的規(guī)范語言的活動,最終則達成了深入理解并有效記憶的教學目標。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障礙點多在學生主體的學習自主性不高,而以高效、高質教學為目的的教學則必然應指向對學生自主性的提升,提升的方法并不限于上述一種而具有多重可能性。
參考文獻:
[1]仲鵬.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7):91.
[2]陳潤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索[J].學周刊,2019(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