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杭澤
摘 要:數學是高中階段的基礎學科,是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和素養的關鍵所在。同時,高中數學教學是推進和落實新課程改革的重要陣地,所以只有順應課程改革趨勢,轉變教學行為、革新教學方法才能真正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問題,促進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和教學效果的優化。對此,本文將從轉變教學觀念、革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評價三個方面出發,系統地分析和論述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方法和具體策略,希望能為一線高中數學教師提供有益的經驗借鑒。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新課程改革;轉變;革新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和實施的大背景下,傳統的單向傳輸式的課堂教學方式顯然已經不能與現代化教育教學相適應,也無法全面且有效地滿足學生知識學習與能力發展的需求。同時,新課程改革強調和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與實踐探究,這也就意味著轉變與革新教學的方法變得刻不容緩。所以,高中數學教師必須要緊跟新課程改革的步伐,不斷更新的教學觀念和思想,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出發,探索科學、高效、創新的教學方法,以推動數學教學的轉型與升級。
一、轉變教學觀念,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只有在先進教學觀念的引導和指引下,教學行為才能進行相應的轉變與優化。所以,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數學必須要轉變過去教師本位的教學觀念和思想,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并以平等的地位、真誠的態度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和對話,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情緒,從而使得學生能夠自由地表達內心觀點、看法和質疑,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真正變成師生互動的平臺,煥發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例如,在教授《直線、圓的位置關系》這部分知識時,為了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筆者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師:同學們,一條直線與圓能夠有幾種關系?
生:三種。
師:那么都有哪三種?
生:相交、相切、相離。
師:非常好,那么如何用直線與圓的方程來判斷位置呢?
這時學生們陷入思考,筆者趁機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這樣一來,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轉變教學觀念,營造了和諧的課堂氛圍。
二、革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
教學方法是直接影響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完成效率與質量的重要因素,只有運用了合理的教學方法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必須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需求來革新教學方法,包括運用問題驅動法以引發學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運用小組合作法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活躍課堂教學氛圍,運用情境教學法來還原生動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內容等等,充分優化數學教學過程,讓學生真正深入到課堂學習過程之中。
例如,在教授《任意角的三角函數》這部分知識時,為了提高學生們的課堂參與度,筆者革新了教學方法,為學生們開展了小組合作式學習活動。在本次活動開展前,筆者先對學生們進行了分組,每組6人,小組成員分配結束后,筆者為學生們布置本節課的探究任務,具體如下:已知sinα.cosα<0,sinα.tanα<0,那么α/2,aα,(90°-α)分別是第幾象限角?已知角α終邊上一點P(3k,-4k)(k<0),求sinα,cosα,tanα的值。任務下發后,各個小組立即對任務展開討論,經過一段時間的激烈討論,學生們最終得出結論。這樣一來,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革新教學方法,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
三、優化教學評價,增加學生學習動力
評價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能夠對學生形成一定的激勵,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自己。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也必須要轉變和優化教學評價,由過去只重成績的單一評價模式轉變為注重過程的多元評價化評價體系,關注學生在課堂活動的中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等具體表現、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實現對學生更加全面的評價。同時,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鼓勵和表揚,也要及時指出學生的不足,指明努力的方向,進而有效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優化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授《平面向量的線性運算》這部分知識時,為了增加學生們的學習動力,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優化了教學評價。首先,筆者會在教學中設立提問環節,并給予學生們表現的機會,然后,筆者通過學生們的回答情況,對學生們做出適當的評價與鼓勵。這樣一來,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優化教學評價,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總之,新課程改革強調和要求教師教學行為和教學方法的轉變,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達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必須要切實樹立起新型的教學觀念和思想,從數學學科特點和現實學情出發來推動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的革新、優化,最終促使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劉平漢.淺談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J].農家參謀,2019(09):120.
[2]王玉梅.高中數學新課程教學改革存在問題的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