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體育課程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體育課程教學的內容不僅僅是體育鍛煉的基本方法與原則,還包括保持身心健康、人際交往的方法。利用小學生多動、愛玩的心理,變革傳統小學體育教學模式,關注小學體育教學中游戲環節的設計,提高學生參與體育課程的積極性,進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本文首先闡述了開展小學體育游戲的意義,并分析了小學體育游戲的運用原則,最后為小學體育游戲設計提出了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游戲設計;體育游戲;合理運用
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體育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對培養綜合型人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專家指出,遺傳因素與后天環境都會對兒童的生長發育產生影響,而體力活動是兒童生長發育的源泉。體育游戲活動極具趣味性,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在設計體育游戲活動時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現階段,我國小學體育課程資金投入不足、教師隊伍建設力度不足、缺乏運動器材等,導致我國小學體育教學特別是農村小學體育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一、開展小學體育游戲的意義
第一,強身健體。小學生處于身體發育的重要時期,通過體育鍛煉可以鍛煉肌肉組織,預防肥胖。第二,提高肢體的協調性。學生在參與體育游戲時需要遵循游戲規則,部分小學生在游戲過程中會思考如何利用游戲規則的漏洞獲得勝利,調動手腳、完成動作,提高身體的協調性[1]。第三,娛樂身心。目前,小學生的學習壓力不斷加大,學習負擔較重,小學生的天性難以被釋放。開展體育游戲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在體育游戲中放松身心,緩解學習壓力。第四,強化合作精神。不少體育活動是集體活動,需要團隊成員通力合作才能獲得勝利。小學生心智發育尚未成熟,通過體育游戲可以引導小學生對合作有初步的了解,增進同學之間的交流,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二、小學體育游戲的運用原則
趣味性原則。由于體育游戲自身的特點,符合小學生貪玩、多動的心理特征,所以體育游戲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設計小學體育游戲時,教師應該創新游戲內容與形式,提高動作的靈活性;同時,要考慮到競爭因素,利用小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提升游戲的趣味性。針對性原則。由于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的差異性,因此小學體育游戲在運用過程中需要遵循針對性的原則,即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運用不同的體育游戲進行教學,讓學生掌握體育技能[2]。在運用體育游戲過程中,不僅要關注體育游戲本身的趣味性,該需要重視其與體育技能的融合,不能僅僅考慮到游戲環節,還應該考慮到體育游戲與體育技能培養的結合,使學生在愿意參與體育課程的同時,還提高了自身的體育技能水平。
三、小學體育游戲設計的建議
(一)合理選擇體育器材
新課程改革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應該符合小學生的發展需求,注重教學活動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體育器材是學生開展體育鍛煉的基礎,因此,在設計小學體育游戲設計時,體育教師應該合理選擇體育器材。體育器材必須度符合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要求,能夠較好地適應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例如在練習壘球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自制的沙包或者裝水的礦泉水瓶練習。在培養學生團結寫作能力時,教師可以利用班級的塑料桶以及課前準備的氣球,將2名學生劃分為一小組,隊員之間背靠背將其氣球運往桶中,在規定時間內,運輸數量多的小組獲勝。通過這一游戲可以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并且體育游戲器材來自于學生身邊,能夠根據不同的游戲形式選擇不同的素材。
(二)重視體育游戲的安全性
小學生活潑、多動,在體育游戲過程中容易發生碰撞,使小學體育游戲活動的風險增加,因此在設計體育游戲時,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到體育游戲的安全性,最大限度避免小學生在體育游戲中受傷。首先,在游戲開始前,教師向學生詳細講解游戲規則以及注意事項,特別是安全事項,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其次,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體育能力適當刪減一些游戲內容,提高游戲的安全性。同時,教師還應該謹慎選擇游戲場所,對于大型集體體育游戲,教師應該選擇草地等地面硬度較低的地點開展,降低學生摔倒出現損傷的可能性。
(三)合理安排游戲時間
教師在設計體育游戲活動時間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體質、耐力等,如果游戲時間設計過長,不僅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的感覺,成為學生的負擔。游戲時間過短又難以吸引學生,難以提高體育課程教學效果。除此之外,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在游戲開始階段會熱情參與,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新鮮感會逐漸降低,參與游戲的熱情慢慢消退,甚至拒絕參與游戲,不利于體育游戲順利開展。
(四)豐富游戲表現形式
在設計與運用體育游戲時,教師應該以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為依據,以激活課堂為宗旨,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游戲表現形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主動學習,積極探索。1)歌舞表現形式。根據兒童愛跳喜新求樂,模仿能力強的特點,采用歌舞的表現形式來完成體育的基本動作的學習。例如:二年級立定跳遠,其技能目標是學習兩臂的擺動和膝關節彈性屈伸、上下肢協調配合并同時用力向上方躍起,改編一首《小青蛙找家》的歌曲,歌詞改為“小青蛙呱呱呱,用力蹬地跳回家,屈膝擺臂,同時用力,跳跳跳、呱呱呱,跳跳跳,呱呱呱,小青蛙回到了家,呱”。教師首先按照立定跳遠的技術要求教會學生跳這個舞,小朋友邊跳邊掌握動作要領,邊唱邊體會“屈膝擺臂,同時用力向前上方跳”,把這節課的重難點分節掌握。這種歌舞形式的教學手段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提高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2)唱游表現型形式,最常見的是編順口溜,按照技術動作方法結構或者游戲內容特點編寫的,其優點是語言簡潔,流暢順口,動作基本要領聽起來生動形象,記憶簡單、易懂。如在“原地擲壘球”教學中,把投擲的技術動作編成兒歌“引球充分,身體滿弓,支撐穩定,蹬地有力,揮臂快速,出手積極”。讓學生比說邊做動作,邊做邊領會要領,學生對所學的技術動作有一個完整的概念和整體認識,有效的提高了教和學的質量,學生也在游戲中逐步提高身體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將體育游戲應用于小學體育課程教學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肢體協調能力,減少了小學生消極對待體育課程教學的情況。在設計與運用體育游戲時,教師應該合理選擇體育器材,合理安排游戲時間,重視體育游戲的安全性,向學生詳細講解游戲規則以及注意事項,營造良好的氛圍。
參考文獻:
[1]殷金新.小學體育游戲設計與合理應用的教學策略探析[J].速讀旬刊,2017 (3):44-44.
[2]李輝.小學體育游戲的設計與合理運用[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7 (9):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