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小琴
【摘要】金融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隨著社會經濟形勢不斷發展,在世界經濟發展中最為明顯的問題就是經濟結構的轉型。在經濟結構轉型環節中,金融抑制對其經濟結構的變化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國各個地區經濟產業結構形式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別,經濟產業轉型的升級勢在必行,經濟發展需要強有力的金融作為支持,而目前,我國經濟形勢粗放、產業結構形式低效,不能發揮金融對資金的優化配置功能?;诖?,在本文中對金融抑制以及經濟結構轉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金融抑制;經濟結構轉型;問題分析
引言
在經濟形式不斷變化的當今社會中,經濟結構轉型是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經濟結構轉型離不開政策的支持,而扭曲性的政策對現行經濟結構轉型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其中扭曲習性的政策,就是金融體系的扭曲,也就是金融抑制。金融抑制的存在嚴重的影響了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之間經濟發展的平衡現象。為了實現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減少金融扭曲、降低金融抑制,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1我國金融抑制主要表現
1.1“二次元”結構明顯
對我國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現進行研究,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金融抑制的“二次元”結構,這里的二次元是指,經濟發展區域的兩極分化。由于我國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形式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因此,導致金融發展分化程度嚴重。經濟發展水平的懸殊性,就決定了金融信息發現的兩極不對稱性。雖然,在經濟發展形式中,國家鼓勵城鄉結合的經濟形式,但是金融外生與農村經濟市場之外,由于多重交易的限制,使得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目標難以在農村產業中實現。在這樣的背景下,由于正規金融產業的不足必將會給非正規金融帶來可乘之機。非正規金融所帶來的金融風險是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定時炸彈。例如,在很多地區游離著非正規的金融機構,這些金融機構不在地區經濟發展的框架內,由于制定不透明化以及權力義務不明等,缺乏一定的法律約束。
1.2金融市場價格扭曲
對金融抑制進行分析,不能忽視的就是利率。簡單的說,利率實現上反應的是資金的價格與價值,資金的利率能夠實現對資金的合理配置,帶動資金存儲向著投資方向轉化。但是在我國很多地區,利率與真實的資金價格之間嚴重脫節。從我國利率的制定線路上進行分析,利率由我國的央行針對金融市場進行調查而制定,并根據經濟發展的變化而做出適當的調節,在此基礎上,央行將利率傳遞給農業銀行、信用合作社,在此利率傳遞環節中,其他類型的銀行沒有權利自主制定利率。這種主導的形式嚴重的阻礙了利率傳遞,并帶有比較強烈的政府意志,不能直接的反應出我國地區金融市場存在的資金供求變化。目前,在我國存在著較多游離于國家金融監管范圍之外的非法金融機構,使得民間的借貸利率制定存在著隨意性,很多金融機構在向人民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時,為了人民戴上了高息枷鎖。
1.3政府干預過多
在我國很多經濟落后地區,由于經濟產業形式的束縛,使得財政比較緊張,此時,政府部門為了促進地區的財政收入,則不得不動用政府部門的職權向金融機構尋求經濟支持。換言之,在地區金融機構運行的環節中,政府部門采取相應的干預手段,加大公共財務收入?;谶@樣的背景,實現了金融與財政之間的相互滲透,容易滋生很多金融機構道德風險,由此可見,金融的財政化是我國金融抑制的重要表現之一。
2解除金融抑制的經濟改革路徑
2.1政策選擇
金融抑制是經濟發展中的一大障礙,為了實現經濟結構轉型,解除金融抑制。金融抑制在我國農村的特征比較顯著,為了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帶動農村經濟產業,實現企業的市場化,需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政府部門在農村金融發展方面的力度需要逐漸深入,而促進產業的商業化,需要政府部門對經濟結構進行轉型,向農民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持,引導農戶認識金融市場,并積極參與市場既經濟競爭。特別的,需要培養經濟市場風險意識,提升地方進行風險抵御能力,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并因地制宜的開展農業、建筑業、運輸業以及商業服務等。在進行經濟結構轉型的環節中,需要以及經濟發展為基礎,以促進社會經濟進步為目標,激發產業的金融需求。
2.2金融制度創新
金融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是消減金融抑制的關鍵舉措,實現金融制度的創新,首先需要對區域經濟發展形式進行充分的調查與分析,對金融發展的特征進行研究,只有實現金融經濟現狀的調查,才能夠實現以改革的方式促進經濟模式重組。在此基礎上,實現對信用社的改革,有效整合現有金融機構的功能,對金融主體進行經濟市場定位。創新金融形勢,打破金融抑制,還需要從金融業務的服務范圍上進行擴大,將其職能不斷創新。例如,目前,在農村銀行中,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都相繼承擔了一部分的政策業務,由于職能的限制,導致關于農業經濟發展的銀行不能實現功能分散,因此,需要針對這些銀行進行金融職能分散。最后還需要對農業銀行的產權制度進行完善,鼓勵多種類型的銀行積極開展支農業務,建立屬于農村的融資服務資本市場。增加區域經濟產業保險機構,進而解除金融抑制。3我國經濟轉型進程中對經濟結構失衡的強化
從積極實施我國經濟政策以來,一方面通過不斷擴大我國公共投資規模來實現經濟穩定,一方面實現經濟結構緩和,由于結構調整政策只是對經濟結構失衡進行表面的修復,所以還不能實現根本性的經濟約束解除。隨著我國經濟軌跡不斷向前邁進,經濟體制的異化為經濟結構轉型帶來障礙。為了破解我國經濟結構轉型中難題,需要對我國經濟轉型體制進行重新審視。
3.1經濟轉型中的非均衡特征
為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不斷轉變經濟發展類型,以經濟實現出發,實現經濟轉型。經濟轉型的實踐環節,就是經濟處于新舊經濟模式的中間環節,同時也是經濟改革的過度環節,在該種經濟發展背景下,經濟背景具有不穩定性的特征。而處于轉型中的經濟形式恰好具有不均勻的發展特征。在市場經濟形式不斷創新環節中,穩定政治,促進經濟發展,實現經濟改革。在具體的經濟改革與措施中,主要是對那些比較容易變革的技術以及生產操作層級的經濟產業進行創新。而在很多企業中的漸進性改革,需要兼顧制度的創新并對各種經濟利益等人為因素進行分析。
3.2非均衡特征對二元性經濟結構的強化
我國經濟具有多元化形式的特點,由于我國經濟在舊體制形勢下的影響比較 嚴重,國有經濟以及非國有就經濟中,經濟結構改革的阻力比較大,在客觀經濟系形式上為我國經濟提供了分散形式的經濟風險。為了盡可能的實現經濟結構轉型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平衡,對我國經濟進行局部調整,實現各個擊破的經濟轉型策略。而我國經濟市場化的制度創新的不平衡性,阻礙了城鄉之間的經濟流通。為了減緩二次元進行形式所帶來的經濟發展障礙,可以從我國工業轉型上進行分析。對我國工業發展的規律進行分析,實現對工業化發展的轉型就像能夠實現對經濟結構的轉型,輕工業-基礎工業-重工業,實現該線路工業的轉型,首先需要注重的是資本的遷移。隨著人們的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人們的消費從最初的農產品原料的輕工業,逐漸向著以非農業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方向上轉變。這樣的經濟消費轉變,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經濟形式向著基礎工業方向轉變。經濟發展對基礎工業的支持,誘發了資金密集以及技術密集型發展的輕工業方向轉化。工業方面的這一形式的經濟結構轉化,不僅超越了以輕工業為核心的階段,也超越了以基礎工業為核心的階段,導致了我國工業化現象嚴重,在此基礎上,政府部門為了促進經濟發展,不得不采取相應的政策手段來鞏固城鄉二次元經濟結構。
4結束語
在本文中對我國金融抑制主要表現進行分析,提出解除金融抑制的經濟改革路徑。金融抑制是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直接原因,從相關研究中表明,金融抑制程度越高,可能造成的經濟產業內部結構失衡更加嚴重。金融抑制,嚴重的限制了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雖然能夠在短期內促進制造業的發展。但是,從長遠的角度進行考慮,該種經濟結構容易產生失衡。
參考文獻
[1]王勛,AndersJohansson.金融抑制與經濟結構轉型[J].經濟研究,2013,01:54-67.
[2]王娟.公共投資對結構轉型的影響機制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2.
[3]葉維武.金融深化與中國農村經濟發展[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
[4]趙志剛.林業資源型城市轉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3.
[5]李果.銀行業結構與金融穩定[D].復旦大學,2012.
[6]魏燕.新疆產業結構升級的金融支持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