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媒體融合時代,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改變了媒體形態和信息傳播方式,也改變了教育形態和學習方式,這體現為學習環境的泛在性、學習內容的豐富性、教學過程的交互性與學習進度的差異性。教育內容的組織者應利用前沿技術,開發出形態、功能、特點、模式各異的學習資源、平臺和工具,在英語學習領域更是如此。媒體融合背景下,中小學英語教師應從教與學兩方面改進教學策略,進一步凸顯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認識融合媒體的優勢和局限,充分評估學習者的水平與能力層次,發揮融合媒體在調動學習者興趣和主動性上的正向作用,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媒體融合;中小學英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995(2019)06-0061-03
一、媒體融合時代英語學習的特征
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促進了媒體的融合化和智能化。2019年2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18年底,我國網民數量為8.29億,互聯網覆蓋率達到59.6%;而新興技術,如5G、云計算、區塊鏈、虛擬現實、物聯網等技術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在過去幾年,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字教育方興未艾。媒體融合改變了媒介形式,也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也是接受信息的過程,是“主體與媒體、客體的交互作用,在實踐的基礎上獲得經驗,主體逐步發生的思維、行為、品格各方面變化和飛躍的過程”[2]。因而,媒體的轉變必然帶來學習特征的轉變,因為語言學習具有特殊性,英語學習在新的媒介環境中也呈現出新的特征:
第一,學習環境的泛在性。在媒體融合時代,學習者只要依靠學習終端,如手機、iPad等,就可以隨時隨地開始學習,而且可以自由選擇學習資源和內容。因此,學習者可以利用零散時間來學習英語,如搭乘公交時,學習者可以收聽或收看英語節目、新聞等。可以說,媒介技術使得“學習時空從單維向多維”轉變,學習環境“轉向相對開放的區域空間乃至全球空間”。[3]
第二,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傳統學習的載體是紙質書本,它是按照知識內在邏輯和難易程度組織起來的。在英語學習方面,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對培養學習者讀寫能力的幫助更大,但對于聽說能力的培養幫助較小。而新媒體技術,一方面能夠將文字信息、音頻信息、視頻信息進行整合,另一方面也能及時更新信息,幫助學習者與時代接軌。網絡上有許多以收集、加工、分發學習素材的專門學習平臺,它們提供英語文章、音頻、視頻與數字詞典等資源。學習者要做的是評估個人的學習水平和能力,從眾多的內容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開展自主學習。
第三,教學過程的交互性。在媒介融合環境中,一對一是教學的常態,甚至在廣闊的學習環境中會催生出多對一與多對多的關系。在英語學習中,學習者能夠通過在線學習平臺與教育者或其他學習者直接雙向交流,如許多學習者可直接通過網絡與英語母語者交流以提高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媒介融合因此推動了師生關系的融合,教學雙方的關系不再是絕對的,也可能在交互中互換,由師生關系轉變為學習共同體。
第四,學習進度的差異性。媒介融合所帶來的學習環境、內容、方式的變化,給予了學習者相當大的自由度,而學習時間投入的多寡、學習內容選擇的分化(如英語學習者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不同側重)、學習者興趣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導致學習者的學習效果體現出個體差異。在英語學習中,學習者運用全媒體進行課外自學的頻度與效度和所選擇學習內容的重點與層次的不同,都會導致學習者之間出現知識掌握進度與程度上的差異性。這就對教育者提出了挑戰,教育者一方面需要幫助學習個體將課堂內外獲取的知識進行梳理,使之內化在知識結構之中;另一方面也需要照顧不同學習者之間的個體差異,了解學習者特征,創建有效的學習者模型。例如,教育者可以根據學習者的先前知識、學習風格、認知能力、情感態度、學習興趣、學習動機[4],再結合個體學習特征為學習者提供學習指導。
二、英語數字教育資源與學習平臺的比較考察
在英語學習領域,數字教育平臺、在線學習E-learning與慕課等新的網絡形式的出現改變了英語學習形式。目前,英語數字化學習服務的產品種類繁多,按其主要功能不同可分為綜合型、背單詞型、詞典型、課本同步型,按其所用媒介的不同有復讀機型、手機型,也有針對不同年齡的如嬰幼兒型(類)、少兒型以及成人類等。表1列出了目前使用面較廣的一些新媒體形式英語學習產品的特點和基本模式:
上列產品都有豐富的內容,很多內容具有口語情景,如旅行英語、商務英語、英語面試等,可供學習者隨時隨地學習,方便學習者及時掌握自己的學習進度和能力提升程度。如果學習者選擇某一種產品,不僅意味著學習者認可與接受其中的學習內容,也意味著學習者需要根據其媒體形式和數字化呈現方式調整個人學習習慣,以適應網絡學習環境。
三、媒體融合時代的教與學
教育者應該看到,數字資源具有豐富性特點的同時,也存在蕪雜化與碎片化的特點;技術手段的多樣化也可能造成技術喧賓奪主,進而導致學習者的注意力轉移,偏離教育的中心。就教學來看,只有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教育效果才能實現。在媒體融合時代,只有教師和學生充分認識融合媒體的性質、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負向功能,才能真正運用新技術提高教育效率。
對教師而言,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水平有準確的評價,也就是充分了解學情,在此基礎上給不同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建議。如,教師可從聽、說、讀、寫四個層面客觀診斷學生的長處和薄弱環節,并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指導其利用網絡學習軟件或平臺提高相應的能力。由于學生學習階段存在差異,面臨的問題也各不相同,這時就需要教師及時、準確地把握、評估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個性化指導并制訂可行的解決方案。其次,教師要對學生在融合媒體上選擇學習內容進行必要的指導。由于中小學生心智發展尚不成熟,判斷能力也相對缺乏,自我認識也存在模糊,他們選擇學習內容時缺乏合適的標準,過于隨意。這可能導致網絡上的不良信息侵害學生的身心健康,也可能導致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與學生能力層次不相匹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篩選甚至加工,同時交給學生選擇學習內容的具體方法。再次,由于融合媒體上的內容多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知識零散,教師應引導學生構建完整知識體系,消化所學知識。最后,教師還應通過現實交流與互動的方式引導學生接觸現實世界,防止學生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學生來說,學生首先要正確認識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的關系,正確認識融合媒體在課外學習中的作用。學生利用網絡開展課外自學,是課堂學習的有益補充,在擴充知識面、鞏固課堂學習內容上發揮著一定作用,但絕不能取代課堂學習。其次,學生要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沉浸式學習、交互式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這就要求學生對融合媒體的優勢有較深入的認識,同時對自我的學習水平有客觀的判斷。學生可在此基礎上自主篩選學習資源、創設學習環境、制定學習目標、評測學習效果,從而在個性化學習中獲得優質學習體驗。最后,學生要科學選擇學習工具和學習資源,合理安排學習時間。這同樣需要學生有準確的自我定位。學習英語的中小學生要在自我判斷與尋求教師建議的基礎上,認清優勢,找準短板,選擇合適的學習平臺和工具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學生也要合理規劃學習時間,投入融合媒體學習的時間不宜過長,更不可沉溺其中。
(龔華靜,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武漢 430070)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sohu.com/a/298429090_470079,2019-03-01.
[2] 蔡勝鐵,郭震.新學習概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5.
[3] 張海生,范穎.“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學習新形態:主要類型、共性特征與有效實現[J].中國遠程教育,2018(10):24-34.
[4] 王改花,傅鋼善,網絡環境下學習者特征模型的構建及量表的研制[J].遠程教育雜志,2018(3):64-74.
(責任編輯:夏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