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前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首次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越性。但蘇聯模式的高度集中的特點,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對蘇聯模式進行理性反思,將中蘇發展道路進行對比,探索我國對蘇聯模式理論和現實的突破,有利于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關鍵詞:蘇聯模式;反思;突破
1 蘇聯模式失敗的理性反思
蘇聯模式鞏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促進了前蘇聯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首次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越性,改變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推動了世界各國人民,尤其是被壓迫民族對社會主義的向往,也推進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在歷史上起到過重要的作用,但也有眾多無法忽視的問題,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一定程度上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了人民創造力的發揮,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可以說蘇聯模式既有功也有過。在對蘇聯模式進行探索時,我們要尊重客觀事實,不能搞歷史虛無主義,全面肯定與全面否定都會使我們陷入形而上學的誤區。要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蘇聯模式的失敗,更好的從蘇聯模式的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更加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第一,必須堅持科學的指導思想。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必須在科學的指導思想下進行,既要警惕右的錯誤,也要徹底糾正“左”的錯誤。蘇聯模式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先是犯了“左”傾錯誤,轉而向右一錯再錯,左右夾擊,最終斷送了前蘇聯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對于我國來說,必須系統地學習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總結歷史經驗,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除此之外,也要牢記我們所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并非教條,而是與時俱進的,是隨著時代的改變不斷豐富和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
第二,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馬克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設想是建立在幾個發達國家同時爆發社會主義革命的基礎上,并未對落后國家建立社會主義進行具體論述。前蘇聯則屬于反其道而行,由落后國家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前蘇聯在吸收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并未與本國實際緊密結合,而是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這也使前蘇聯共產黨沒有及時認清當時整個社會的國際大環境,也沒有對前蘇聯的實際情況進行準確定位,急于求成地奔向社會主義。因此,我們要以史為鑒,各項方針、政策的制定要以本國為出發點,深入結合本國實際,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第三,警惕世界資本主義的和平演變。從蘇東劇變的歷史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企圖通過和平演變的方式顛覆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其和平演變的戰略之所以見有成效,主要是因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達、政治民主及思想自由的社會大環境。如今改革開放向更深層拓展,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以增進,我們更要時刻保持警惕,“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做到思想上堅信不疑、行動上堅定不移,決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決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正確對待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去粗取精,防止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
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蘇聯模式的突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非照抄照搬蘇聯模式,而是對蘇聯模式積極的揚棄。我國借鑒了蘇聯模式的先進經驗,吸取了蘇聯模式失敗的歷史教訓,克服了蘇聯模式的諸多弊病,努力探索出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諸多方面突破了蘇聯模式的束縛。
2.1對前蘇聯計劃經濟體制的突破
前蘇聯實行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使前蘇聯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中國共產黨打破了社會主義必然實行計劃及資本主義必然存在市場的固有觀念,突破了蘇聯模式經濟體制的束縛,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歷史性地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2對前蘇聯高度集權政治體制的突破
斯大林建立了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其主要內容是:“個人集權制、領導職務終身制、指定接班人制、黨政不分制、干部等級授職制和黨政官僚特權制。”[2]中國結束了領導干部的終身制,中國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有效防止了個人集權和以黨代政的情況出現。此外,我國高度重視法制建設,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我國實現了對蘇聯模式政治體制的突破。
2.3對前蘇聯高度集權文化管理體制的突破
前蘇聯的文化體制是與其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同根同源,也有著其特有的高度集中的本質屬性。這種文化體制不利于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中國共產黨從尊重文化發展規律的出發點,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大力支持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力求滿足人民對文化生活的需要。以開放的姿態面對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實現了對蘇聯模式文化體制的突破。
蘇聯模式雖然已經失敗,但是我們要正確看待蘇聯模式的失敗,我們既不能無視蘇聯模式的成就,也不能忽視它所存在的諸多弊端。中國脫離蘇聯模式的掙脫,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不斷探索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既要吸取蘇聯模式的經驗教訓,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同時也應該看到中國道路仍然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也在不斷地創新中繼續地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今日新疆, 2009(1):1-9.
[2]宮達非.蘇聯劇變新探[M].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
閆妍(1994-)女,黑龍江肇東人,天津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