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嬌燕
摘要: 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文化基礎是必要屬性。要想打好文化基礎,與良好的教學方式分不開。小學英語教學要達到創設有效語境、打造活力課堂的目的,教學情境的創設就要注重生活性、形象性、學科性、趣味性和參與性。
關鍵詞:教學情境 生活性 形象性 學科性 趣味性
一、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注重生活性
(一)教學情境的設置要接近學生生活
設置教學情境的目的是為了縮短學生認知和課本知識的距離、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提高學習效率。如果教師設置的教學情境遠離學生生活,就難以起到喚醒、感染、融合的作用,違背了教學情境設置的目的,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從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教學情境。比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My classroom 》時,教師課前讓學生對教室進行觀察,準備一句形容教室內事物的句子。課堂上,分類提問,并結合課本的內容與學生互動。教師將問題分為數量和顏色,How many desks are there in the classroom?然后教師提問:What color? 學生根據物品的實際情況回答。
(二)教學情境的設置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經驗
教學情境的設置不能忽略一個重要的因素——學生的已有知識,即學生的人之經驗,小學英語教學情境的設置尤其如此。小學生掌握的英語詞匯量有限,接觸的句型也相對簡單,教師設置的教學情境如果超出小學生認知水平過多,學生就會不知所云、如墜霧里,不但起不到相應的促進作用,還會成為學生學習的障礙。比如,學習四年級下冊《My clothes》這一課時,引導學生在準備圖片時,盡可能選擇學生已經學過的服裝單詞,防止學生準備超綱的單詞,如trousers等服裝類型性的單詞,如果要解決那些如牛仔襯衫(denim shirt)等比較具體或專業的服裝單詞讀音,會花費學生的大量精力,嚴重侵占了必要的訓練時間,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二、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注重形象性
(一)以實物創設教學情境給學生以直觀的刺激
小學英語課程,大部分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相關,能從生活中找到相應的實物作為課堂的教具。這種道具既可以拉近生活和學習的距離,也能給學生親切的感覺、直觀的刺激,符合人們學習語言的習慣和規律。因此,教師能通過實物和圖片協助達到教學目的的,就盡可能采用。比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Unit 2《Colors》相關內容時,其中的一些學習內容就可以借助實物和圖片來設置教學情境。課前讓學生準備自己的新文具,在課堂上面安排學生模擬課本情節,設置一個校門口偶遇的情節。對話設置可以是:Good morning, XX. I have a new pen.另一個學生可以回答:Oh, it’s red. I like it.在模擬情節的刺激下,在生生互動的過程中,通過視覺、聽覺的雙重刺激,寓教于樂,激發學生大膽表達和交流欲望,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以生活場景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
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英語學習中的句型最具舉一反三的價值,也最具擴展到生活中任意表達意義。因此,教師在設置教學情境的時候,要具有能引發學生想象和聯想的形象性,啟發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相關的生活場景引進到學習中去,實現學習的靈活性、豐富性。在學習六年級下冊Unit 2《 Last weekend》時,先播放幾段同學們寒假里的休閑、娛樂的場面:一家人打牌、看花燈等。啟發學生聯想類似的生活情景,并將其運用到 “I played cards in the winter holiday.”句式中。以豐富的生活活動為資源,豐富學生的表達和課堂學習,是英語學習突破課本內容的限制,走進廣闊的生活天地。
三、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注重學科性
(一)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簡明直觀,易于解讀
小學生觀察、理解能力較弱,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要簡單、明確,一目了然,能夠讓學生快速從中提取所需信息,防止因情節過分復雜影響了學生的理解,或者引起了學生的其它興趣,沖淡了學習主題。比如,在學習“What time is it?”內容時,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如在早上6點,我應該吃早餐了(It’s 6 o’clock in the morning. It’s time for breakfast.),所展示的動作、行為,或者圖片內容、視頻資料內容,都要簡潔明確,一眼看出談話對象所從事的具體活動,縮短學生的思考時間,增加有效學習時間。
(二)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符合小學生的學習難度
小學生英語程度較低,詞匯量和句式掌握都很有限,大都是日常常用的詞匯和句式。教師在創設情境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這些因素,不宜將較為復雜的表達需要設置進去。一方面,會為小學生的學習、表達設置不必要的障礙;另一方面,也會增加小學生的畏難心理。比如,小學生接觸英語不久要學習“How many?”,其實就是數字,教師只需利用靜態的物體和卡片就可以創設充足的學習情境,沒必要再通過多媒體的動態畫面來創設情景。
四、教學情境的設置要注重趣味性和參與性
(一)教學情境要寓教于樂,順應小學生的天性需求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其實兒童的許多知識都是在玩的過程中,愉悅獲得的。教師不但要研究教材、教育理論,更要研究學生,將這些因素綜合考慮,創設既能讓學生感到身心愉悅、又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的教學情境,實現寓教于樂。比如,針對小學生喜歡“順口溜”的特征,愛唱歌的特點,以兒歌來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快樂的吟唱過程中,快速掌握知識。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內容,自己編寫順口溜,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體味學習的快樂。
(二)教學情境的設置要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
新課程理念提倡人人參與,人人做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考慮是否有利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表達、交流。既給學生提問的機會,也給學生回答的機會。這種機會不同于傳統課堂的提問,而是讓學生能夠自覺參與進來。教師要盡量設置會話、表演式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養成小組合作、共同參與的意識和習慣,比如,設置分組情境對話、結合課本內容情景表演。這種帶有娛樂性質的教學活動,都能激發小學生的參與熱情,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
總之,教學情境的設置不是課堂學習的“調味品”、“添加劑”,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求知的手段。通過這些手段,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高課堂學習的實效。
參考文獻:
[1]劉春燕. 淺談小學英語語境教學的創設[J].新課程學習(下).2011.8
[2]王燕贇. 小學英語語境教學的初探[J].教育學文摘.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