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新麗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是師生、生生實踐多維互動,實現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趕關注學生,與學生在共同分享、共同討論的過程中,實現共進,教學相長。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生;教學相長;教學策略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和學生是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的雙主體,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其需要在積極的互動過程中,共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以此在和諧的溝通中,豐富教學內容,實現新的發展,達到教學相長。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實現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并以此為切入點,采取多樣方式,與學生互動。
一、重建生活,實現數學學習生活化
1.回歸生活,生活中尋找數學原形。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大部分學生之所以難以有效掌握數學知識,其很大程度是因為教師的照本宣科割裂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導致學生難以發揮其已有生活經驗的作用,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究。面對這種情況,在以學生為本該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需要回歸學生的生活,結合所要講授的知識,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元素,以多樣的生活手段將其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驅動學生積極探究,掌握有價值的數學知識。而且,教師立足學生在生活教學參與中的成長情況,汲取經驗,繼續大力探索生活教學,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以“比較分數的大小”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我采取實物展示的方式,為學生直觀地展現了生活中常見的竹竿,并用布將竹竿裹住一部分,露出相同的長度。接著,發揮語言作用,神秘地告訴學生:被布包裹的部分,分別占據這兩根竹竿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你們猜一猜,哪一根竹竿比較長呢?為什么呢?在這樣的生活問題引導下,學生自然會產生探究興趣。之后,我給予學生小組討論的機會,使其在暢所欲言中,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自然而然地進入新知學習狀態,為有效地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課后反思本節課的時候,我想到,向學生展示的物品有些不是隨處可見的,此時可以發揮多媒體的作用,以多媒體創設實物情境,同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點燃其探究興趣。在之后的教學中,我對多媒體進行了靈活運用,且取得了良好效果。
2.學以致用,數學運用于生活中。
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樣,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中,可以說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從數學中學習的知識最后又服務于我們的生活生產,在教學中,要以此來促進教學相長,達到知識的運用性、實用性。在使用的教材中,多數例題是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導入,在學習數學規律后,又讓數學規律運用于生活、生產中。如學習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后,教材出現下圖:
通過這樣的聯系、運用,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感受數學的重要性。
二、多維互動,實現數學教學互動化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是師生、生生實踐多維互動,實現共同發展的過程。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大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將知識教學作為重點,把控課堂,很少與學生進行互動,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往往只能坐在課堂上,默默接受知識,課堂氛圍沉悶、枯燥,久而久之,學生面對抽象的數學知識,自然會失去學習興趣,最終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盡如人意。面對這種情況,我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反思自身的教學,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嘗試給予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使其在師生、生生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既能掌握數學知識,又能享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具體而言,我采取互講方式。所謂的互講是引導學生在小組中,結合自身的數學認知,就小組成員不明白的內容進行講述。在互講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就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進行具體而耐心的分析,在與小組成員互動討論的過程中,幫助其理解所學,同時實現思維碰撞。在互講的過程中,傳統的“一言堂”變為了“群言堂”,而且,學生在積極互動的過程中也實現了共同進步。需要注意一點,在學生互講的過程中,我不會作壁上觀,而是走進學生,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各小組的問題,及時指出,糾正,以此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幫助其提升互講效率。與此同時,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我也從他們的身上學習了新的思考方法、解題方法,實現了教學相長。
三、組織活動,實現數學課堂活動化
1.活動促教。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過,活動是認識的基礎。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教師一言堂導致課堂靜止,學生在被動接受的過程中,往往通過死記硬背,難以對所學知識有深刻的認知,而且,其學習的自主性也在此過程中被扼殺了。面對這種情況,我通過審視教學,結合執教班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愛好,嘗試應用活動教學法,立足教學所需,組織游戲活動、操作活動、實驗活動,使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動手、動腦,提升數學學習質量。以“三角形的面積”為例,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引導學生自主動手將兩個相同的三角形拼成自己曾學過的圖形,并在遷移知識的過程中,觀察、比較,發現規律,探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這樣的教學活動參與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數學學習的自主權,其還在動手中經歷了數學形成過程,加深了認知與理解,有利于提升其數學學習能力。
2.活動促學。
有活動的學習讓課堂更加活躍,學生思維更加靈活,更有創造性。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教師通過呈現活動,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數學知識、數學規律,他們的記憶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徹。記得張齊華老師執教的《確定位置》一課,出示一份學習單后,讓學生合作活動,共同探索其中的數學規律。整節課,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學習,張老師只是作為一位學習的合作者參與活動,沒有過多的語言,沒有故意的引導,學生在錯誤中也能領悟到知識的形成,最終獲得數學規律。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尤其關注學生的發展,立足于此,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互動化、活動化等,以此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師生互動,實現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張則玲.實現教學相長需關注學生發展——談如何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華夏教師,2013(02):83-84.
[2]劉張建.“教”“學”相長 “智”“趣”合一——淺談構建小學數學“智趣”課堂中的誤區及對策[J].小學教學參考,2010(24):11.
基金項目:
本論文系2018年度漳州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課題“促進教學相長,讓數學更‘親切’的策略研究”(立項批準號:ZPKTY1813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