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 吳博朦
摘 要:合理地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多樣地教學方式有助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地轉化為身邊的實際問題,有助于學生在課堂上有效地進行學習,微課的使用更是體現了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價值,要科學的、合理的、恰當的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有效地服務于學生。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學課堂,有效教學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開發并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一、合理運用PPT課件
在教學中使用精美的PPT課件,大多數教師都能駕輕就熟,但如何選擇恰當的時間合理使用卻很有講究,合理使用PPT課件,教學時如虎添翼,如在執教三年級《畫線段圖解決兩步計算應用題》時,我制作的PPT課件首先出示了學生常見的2朵藍色的花,隨后出示8朵紅色的花,并讓學生說一說紅花的朵數和藍花的朵數之間的關系,學生很容易的說出了紅花是藍花的4倍;其次,我將藍花和紅花轉化成藍色和紅色的方塊,再將方塊拉“長”變“瘦”,通過一定的信息技術手段逐漸的將藍花和紅花轉變成相應的線段,使學生意識到畫線段的目的是為了能將生活中的一些具體事物通過一定的方法用數學的方式呈現出來,但是,各種事物之間的關系是不變的。這樣的導入選擇了合理使用點,便能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誘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得抽象的數學問題還原成聲形并茂、生動有趣的實際情境,使學生樂意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二、恰當使用投影儀
投影儀是最早出現的,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教學工具之一,但如果讓投影儀合理的使用,讓其輔助教學更恰當,這便值得我們探究了。如在教學二年級《認識平均分》這一課時,我事先準備好了一袋子糖果,在課前給每個小組組長發了一些糖果(每一組的糖果的數量不相同),課堂上我請小組長帶著他的組員到臺上,組長在投影儀下對手中的糖果按照組里的人數進行分一分,要求必須分完,下面的學生在觀察小組長在投影儀下分糖果的過程,發現只有當小組長做到平均分的時候,各個組員才不會有意見,讓學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的發現平均分;初步認識平均分這個概念后,我又拿出了12根小棒,請一個學生來平均分給6個學生,通過投影儀的展示,如果發現分錯了就換另外一個同學上來分一分,如此,通過將12根小棒平均分給6個學生、4個學生、3個學生、2個學生這樣的實際動手操作的活動,學生通過投影既能真正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也能通過展示表達自己不同的見解、和他人進行合作、討論、辯解等多種形式完成教學中探索驗證的過程,使學生將學習的抽象數學知識轉化為身邊的實際問題,更易于學生理解與掌握。
三、科學的利用微課
微課不僅能更好的滿足學生對知識的個性化學習,還可以查缺補漏、按需選擇學習,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三角形的認識》這一課的知識難點是三角形高的認識,學生雖然在課堂上學習了三角形的相關知識,但是對于三角形高的認識還是有些不足,因此我制作了微課《三角形高的認識》,微課開始我引入了生活中量身高的例子,并出示了量身高的圖片,使學生了解從頭頂到腳底的垂直距離就是身高,從而明確了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對邊的垂直線段就是三角形的高,其次,我出示了畫三角形高的方法,引出三角形3條高和與高相對應的3個底,通過將每個高和對應的底轉變成同種顏色和同時閃爍的方式,加深學生對三角形高的認識,最后,學生觀看微課后完成進階練習“你會畫三角形的高了嗎”,讓學生實際動手再畫一畫。這樣通過微課的形式將課堂知識難點呈現給學生,讓那些對知識掌握不牢固的學生經過觀看微課,完成相應進階練習的再學習的方式掌握了相應的知識。不僅把知識更快、更多地傳授給學生,還增加了學習內容的廣度,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果。
PPT課件、投影儀和微課等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得好,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于學習,還能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提高教學效果,還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感受一些難以理解的抽象的內容等,因此,要科學的、合理的、恰當的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有效地服務于學生。
【參考文獻】
[1]張素杰.小學多媒體的應用探索[J].新課程·上旬,2015(5).
[2]王玉春.小學數學多媒體課件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13):16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