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思軼
摘 要:測試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一直被各類文化學科所重視。但是,勞技學科作為一門以操作實踐為特征的學科,長期以來人們忽視了對其測試機制的建設。故筆者將自己在實際教學中開展的測評機制梳理成文,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完善;測評機制;提升;教學效果
一、研究背景
當前,許多教師在進行期末測評時,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學生根據教師指定的內容,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個勞技作品,然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完成作情況評定成績。學生平時的表現和成績占總成績的70%,期末作品的成績占30%,最后由教師進行綜合評定,給出一個等級作為期末成績。筆者認為這樣的測試方式存在以下弊端:
1、期末測評內容片面,以偏概全
無論是占總分70%的平時成績,還是占總分30%的期末測試,絕大部分教師都以學生是否能按要求完成一件作品來考核學生,但是這種方式僅僅關注了作品本身,而忽略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設計能力、評價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和學生技術素養形成緊密相關的其他方面。
2、平時測評時效滯后,缺乏了解
一般來說,教師對于學生的測評只有每學期一次的期末測試,課后學生的發展情況教師并不清楚。在勞技課堂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動手能力強的學生能獨立完成一件作品,而個別的學生甚至連前幾個環節都還沒有完成,因為測試時效滯后,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因此教師不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也不能了解其對技術要點的掌握程度,同時還不能及時發現教學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漏洞,不利于教師及時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
3、測評主體單一,主觀性強
小學勞技期末測評的成績多數是教師說了算,這種裁判式的測評方式僅僅只是憑教師的主觀意愿就給出了一個等級評價,如“優秀”、“良好”、“合格”和“待合格”,面對這樣的簡單評價,多數學生拿到期末素質報告單時,并不明白成績背后的含義,也不會去思考為何會得到這樣一個評價的結果。
二、我們的實踐
筆者認為,有效的測評,即能幫助學生發現學習的不足,更能幫助教師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實現這個目標,筆者首先建立了一個完善的測評機制。該測評機制應涵蓋了知識與能力(占總分的40%),過程與方法(占總分的40%),情感態度價值觀(占總分的20%)這三大教學目標。
1、建立三級勞技測評體系,全面提升現有學科測評體系的作用
(1)課后測試
課后測試指的是上完一節課后進行測試,測試本課的重點知識或技能。通過課后測試,學生可從測試的反饋中及時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師也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對自己的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
(2)系列測試
系統測試指的是教師在上完一冊教材里的同類活動主題后,對相關主題進行測試。通過系列測試,教師可以知道學生對這一系列活動主題的掌握程度,為期末測試打好基礎。
系列測試中涉及的內容是由易到難,逐步螺旋上升的。基礎簡單的內容可以口試,畫圖、設計類的題目可以筆試,操作部分可以學生根據學生自己的強項,自選操作,做出自己最滿意的作品。
(3)期末測試
期末測試指的是期末時教師對學生一整個學期勞技課程的所得進行的綜合性測試。期末測試較之以往,延長了測試的時間,全面檢測了學生制作過程與制作方法的綜合性能力。教師可通過《期末測試評價表》進行相應的評價。
2、建立三類平時檢測內容,及時檢測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
(1)用口試檢測學生無法操作內容的理解
對于某些無法用操作來檢測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口述要點。筆者認為識別圖樣、選取材料、評價作品這些內容可以用口試的檢測方法進行。在學生口述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予以評分。
《3-6年級勞動與技術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實施指南》(以下簡稱《實施指南》)中指出“要求學生能看懂加工圖樣中的剪切線、折疊線、粘貼面等符號,能理解簡單的外觀圖、實物圖、操作示意圖,會看簡單實物圖。”如:《學折紙盒》一課中,教師可以選擇不同的折疊符號讓學生說說這些符號所代表的意義,或對照某操作示意圖讓學生說說其中的要點。
(2)用筆試檢測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本研究所指的筆試有別于其他文化學科的試卷。文化學科的筆試試卷以填空、選擇、簡答、連線這樣的類型為主。勞技學科的試卷可以另辟蹊徑,更加新穎。考核中要求學生能知道常見的簡單工具的名稱及用途,能用圖樣進行簡單的作品設計,能了解簡易手工制作的一般過程。筆者認為認識工具、設計圖樣、制作步驟這些內容可以用筆試的檢測方法進行。如以填空的形式認識工具,寫制作步驟流程圖,以連線的形式考材料的質地等。
(3)用操作檢測學生對技術難點的掌握
《實施指南》中指出“要求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設計計劃選擇材料和工具,制作成作品,必要時進行相應的調試。”筆者認為使用工具、制作規范、作品創新這些內容可以用操作的檢測方法進行。
勞技作品的好壞有時取決于學生對工具的掌握熟悉程度,能合理有效地使用相關工具,會是作品增色不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測試學生的制作過程中,可從學校的勞技資源庫中選擇多種工具放入工具箱,關注學生能否選出合適的工具并能正確、安全的使用。
3、建立三項期末測評內容,綜合檢測學生對過程和方法的運用
(1)制作主題由單一命題變為開放命題
勞技學科的期末測評內容應改變以往單一的命題方式。教師在期末測試時,可以規定一個開放式的主題,不限材料和制作方法。在選擇和確定主題時,必須考慮以下幾點:
▲內容來源于現實生活。
▲內容需符合學生的年齡結構特點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水平,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內容有利于教學過程的展開,易于操作,富有挑戰。
▲內容不局限于課本范圍,應開發拓展,做到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資源整合,有利于學生知識的遷移和綜合素養的提高。
▲材料的選擇應是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便于收集,安全環保。
(2)考核對象由面向個人變為面向小組
教師在進行期末測評的時候,改變以往只考察一個學生的情況,將學生分組進行考察,讓一個小組的學生通過分工、合作、探究制作出一個系列的作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體現出自己的價值,這不僅能培養學生分工合作的能力,團結互助的品質,還能把積極的勞技態度和正確的勞技價值觀滲透到整個活動中去。
(3)考核時間由一節課變為一段時間
勞技教師應注意勞技活動的整體規劃,根據實際情況改變考核時間。考核時間可以由原來的一節課延伸為幾節課來進行。教師可在考試之前一段時間(一周或兩周),提前布置考試操作內容的主題,讓學生盡情發揮無限創意和團隊精神,創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4、建立三元評價模式,實時檢測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1)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指的是學生對自己在制作過程中能力和態度的評價。學生不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還應是評價活動的主體。作品完成后,教師讓學生進行自評,學生對自己在制作過程中的動手能力和參與度等方面進行評價,充分了解了自己的長處,也審視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更重要的是通過自我評價提高了他們的自我認知水平,也明確了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2)小組評價
小組評價指的是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評價,主要考量組員之間的態度和團隊意識。小組成員之間可對作品可以相互評價,交流經驗,取長補短,也可通過評價吸收其他小組制作過程中的精華,加以改進本組成員的作品。學生可以根據《小組合作評價表》來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評價時應采用鼓勵的原則。同時,教師也可以向參加活動的學生說明,只要參加并且態度認真的同學都可以得優秀,這樣說明了以后,每位同學都會認真積極地去完成作品。
(3)教師評價
“生學完成一件勞技作品,參與一項勞技實踐活動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凡參與學習與實踐活動,完成或基本完成任務的學生,教師都應當予以肯定。”尤其是對那些表現突出的,操作能力強的,能積極參與互助合作的,作品具有創造力的學生,教師應給予重點鼓勵。評價時不僅要關注作品的完成度和美觀性,還要關注合作過程的評價。教師對各組的期末評價也可以并通過《期末測試評價表》來進行。
三、效果與意義
筆者建立的勞技學科測評機制在實際教學中發揮著激勵、規范、引導等一系列積極的作用。筆者的測評機制不僅關注了學生技術學習的結果,還關注了學生技術學習的過程,使測試內容更全面客觀;不僅關注了某件作品的學習結果,還關注了某系列作品的拓展和延伸,讓勞技考核由片段化變為系統化;不僅能做到言語上的激勵,還注重量化的評價,讓學生能清楚了解自己的問題所在。
筆者所建立的測評機制解決了我們平時測試和評價中的“一刀切”問題,掃清了測評中的盲點,涵蓋了多樣全面的測評內容,有利于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勞技綜合素養。這樣的測評機制充分挖掘了學生的學習潛力,激發了學習動力,經進一步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真正的主人。學生在一次次認識自我和挑戰自我的過程中能不斷提升自身的勞技素養和勞技認知。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新課程背景下,尤其是勞技學科,系統有效的測評機制在學生個體成長中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浙江省中小學生勞動與技術教學建議》
2、《3-6年級勞動與技術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實施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