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文賓
摘 要:小學階段是兒童最初接受社會教育的時期,對于兒童對健康發展極為重要。然而,就目前的社會統計數據而言,校園欺凌現象嚴重,干擾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影響著小學生的正常校園。本文就小學校園欺凌的類型展開論述,探討欺凌現象的形成原因,提出預防措施以防止或減少欺凌現象的發生。
關鍵詞:校園欺凌;欺凌現象;學齡兒童;預防措施
首先,我們先來明確一個定義,校園欺凌是指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校園欺凌分為單人實施的暴力,少數人數暴力,和多人實施暴力。實施環境地區多為校園周邊或人少僻靜處,甚至是明目張膽的在校園公共區域進行欺凌。校園欺凌是一種嚴重損害學齡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高風險行為,是受到社會焦點關注的一個社會問題。
一、小學校園欺凌的類型
1言語欺凌
言語欺凌就是用過當眾嘲笑、辱罵以及替別人取侮辱性綽號等進行欺凌的行為,是一種不容易察覺的欺凌形式。有數據表明,言語欺凌行為大多發生在女生和女生·之間。她們通過嘲笑、諷刺、羞辱、辱罵他人,甚至是威脅恐嚇等形式使對方的身心受到傷害。
2肢體欺凌
肢體欺凌的表現形式大多為推撞、拳打腳踢以及搶奪財物等,是一種容易察覺欺凌形式,這種欺凌現象大多發生在男孩子和男孩子之間。雖然身體欺凌是最明顯,也最容易被識別的欺凌形式,但在現有的資料數據報告中,身體欺凌所占的比例僅有三分之一。.
3社交欺凌
社交欺凌是以孤立、杯葛以及令其身邊沒有朋友等形式發生的,是不容易察覺到的欺凌形式。為了排擠、孤立某一個人,人們會去刻意的編造某些謠言,或者添油加醋的改造他人原本的話語加以傳播,來達到是他人聲譽受損的目的。
4網絡欺凌
網絡欺凌是指在網絡發表對受害者不利的網絡言論、曝光隱私以及對受害者的照片進行惡搞等行為,是一種容易察覺欺凌形式,也是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代所出現的新型手段。社會上存在的“鍵盤俠”等并不單指成年人,其涉及范圍乃至初入課堂的小學生都是可能的。現代設施的普遍性,讓小學生同樣具備了隱身在屏幕后面欺凌他人的條件。
二、小學校園欺凌的原因
1學校因素
枯燥無味的教育方式,松散放任的監管態度都是導致欺凌現象產生的因素。學生對課堂教學喪失了興趣,多余的精力便會轉移到其他的事情上,比如說,沉迷于網絡游戲中、逃課、吸煙、喝酒、打架斗毆等。而作為校方的“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會讓學生意識不到事情或行為的正確性和嚴重性。欺凌者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所以其他的學生可能會加入欺凌的行列。而受欺凌的對象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可能會產生厭學等情緒,甚至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2家庭因素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于兒童的身心發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學前兒童接受外界信息的絕大部分都自源于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兒童學習的內容。良好的家庭環境有利于兒童的健康發展,相對的,不良的家庭環境就會造成不良的影響。父母對子女的關心程度、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關系氛圍等都是影響因素。
3社會因素
媒體信息的傳播也是校園欺凌現象產生的一大原因。兒童處于心智發展善未完成的時期,學習的一種方式就是模仿。對于當代社會,電視、電腦等大眾傳媒工具是家家戶戶都具備的,小學生的娛樂活動之一便是使用這些工具。作為一名成年人,我們具備了篩選信息的能力,但對于小學生而言,這種辨別能力是薄弱的,他們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當兒童接觸到暴力信息,就可能會潛移默化的學習暴力內容。而在生活中面對類似的情境時,就會采取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
4自身因素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交際能力、不同的性別都是個體差異的來源。典型的欺凌者通常是沖動霸道的,比較多自我中心,缺少對弱者的同情。而附庸欺凌者的那部分人可能是因為不想受到欺凌,也可能是出于好奇心等因素。
三、小學校園欺凌的預防措施
1學校方面
(1)加強品德、安全和法制教育。學校應開展品德、法制、安全等專題的教育宣傳,讓學生充分了解到欺凌行為的錯誤性和應負的責任,學習防治校園欺凌的行為方法。
(2)完善校規制度,提高監察力度。學校應嚴格履行規定制度,對于違紀違規的學生給予相應的懲罰。杜絕校園欺凌現象的出現,扼制欺凌行為的產生。鼓勵全校師生共同監督,對于欺凌行為不可隱瞞,不可模仿。發現問題就要報告老師,而校方應嚴肅處理,不能存在偏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態。
2家庭方面
(1)關心兒童學校生活,正確教導。家庭關系氛圍是兒童安全感的依據。父母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了解兒童在校情況,及時給予情感支持和安全保障。培養孩子正確的觀念,不能膽小怕事、隱瞞真實情況,不能仇恨報復、欺凌其他同學。
(2)嚴于律己,樹立榜樣。為人父母,一言一行都要恰當合理。只有讓自己擁有良好的品格、行為習慣,才能讓兒童有例可依。
3社會方面
社會的進步可以在經濟和科技上體現,同時也體現在文化上。而文化信息的絕大部分源于大眾傳媒。加強審核力度,不讓不良信息有可乘之機,讓兒童避免學習到不良的行為觀念,從根本上·杜絕欺凌行為的產生。
四、總結
校園欺凌是一個很復雜的社會問題,對于受害者,可能會造成恐懼、抑郁、自殘、自殺等心理問題,甚至也會讓自己成為欺凌者,給社會帶來不利的影響。欺凌的經歷會該受害者帶來心理創傷,若是不能很好的解決,會對兒童往后的成長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減少和預防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需要學生自己、家長、學校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從舉足輕重的小學階段開始,為兒童構建正確的行為觀念,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社會營造良好的秩序風氣。預防不良行為的產生,杜絕校園欺凌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張曦.小學校園欺凌情況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學周刊,2017(31).
[2]曹筱聆,郭義靖.中小學校園欺凌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8(12):171-172.
[3]陳麗連.事先預防問題在中小學校園欺凌治理的分析[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7:67.
(作者單位:廣西上林縣南寧市喬賢鎮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