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擴大有效供給,國家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制造業的投資增速明顯取得回升,制造業企業因此可以乘著政策的東風來進行快速發展。當然發展的同時伴隨著制造業企業發展,那就顯示出制造業的發展中的成本管理尤為重要。因此大多數制造業企業的管理者引進了精益會計體系,學會利用精益理念進行生產,逐漸發展成了制造業企業的精益會計體系。本文從制造型企業成本管理現狀進行分析,同時從精益會計的切入點對制造型企業成本管理如何改善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精益會計:成本管理:制造型企業
一、制造型企業成本管理現狀
(一)意識理念層面
由于大部分制造型企業都屬于大批量且單一的方式,因此管理人員成本管理意識較弱,工作不認真,工廠管理現狀混亂,經常出現浪費現象,與此同時工廠經常不好好利用剩余邊角料,這樣就減少了企業一部分收入,積少成多。人員素質普遍不高,文化程度低,專業化程度不強,大部分都是年紀較大的工作人員,缺乏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更沒有進步意識。而傳統生產會計總認為庫存產品是一種資產,但實際一定程度上,庫存產品積壓,導致現金流量的減少,影響了企業競爭力。總體來說,管理人員很難就此樹立好全局觀念,更缺少完整的成本管理體系,企業在市場競爭力就容易下降。
(二)方法管理方面
成本管理方法沿用傳統,簡單陳舊,核算成本和實際成本有差異。由于許多企業成本核算方法一直延續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并且核算方法的選擇帶有一定隨意性,一定程度上導致會計人員不能及時、準確核算成本,無法準確核算成本就會導致管理者很難做出正確決策,這些都會降低成本管理控制水平,進一步地影響企業在行業中站穩腳跟。管理方法一般都屬于事后進行分析,但通常情況下,當事后分析時就會為時晚矣,不能達到為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有效準確的信息,更難以跟上行業腳步。
(三)應對市場方面
市場瞬息萬變,如果企業想要立足于行業,就需要緊跟潮流。但是制造型企業盡管存在于市場很長一段時間,但由于“老牌”的稱號,因此不會主動更新計劃、方法,也不關注對手的相關信息,缺少對對手分析,信息掌握也不全面。不關注自身所處的市場環境,也不了解自己的優勢,突出自己的優勢,一味地只關注利潤,而忽略了質量和顧客實際需求。傳統的會計成本管理只關注于生產層面,忽略了對價值流的研究,只核算了產品所用原材料而未考慮因該產品所產生的成本費用,并且未掌握對手全面信息,未能掌握時代要求。
二、精益會計體系簡介
(一)精益會計內涵
精益會計旨在消除傳統會計中存在的多余浪費,利用節約的方式來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并以此方式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使企業管理者做出正確決策。精益會計是由豐田管理模式中的精益生產演變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慢慢變為精益會計體系。21世紀開始我國學者開始研究精益會計,并融入了我國的實際情況逐步發展。
(二)精益會計的特點
1.杜絕浪費放在首要地位
在精益會計中杜絕浪費被提出來許多次。精益會計體系中“減少一分浪費,就等于增加一倍銷售額”。消除浪費就等于抓住了增加利潤的關鍵。精益會計中明確區分浪費、結構。
2.擁有改善意識理念
精益生產中能持續創造出出色的業績,幾乎不能離開基層人員不斷努力改善的結果。在精益會計中,改善意識遍布于每一個崗位。不止對于市場環境的變化,還包括車間。否定了生產現場及改善無終點的意識。制造企業中為了實施流水生產,必須以生產系統效率化為目的,朝著一個方向努力。
3.對顧客需求有針對性
精益會計模式大大縮短生產提前期,越短,顧客訂貨相應越快,使得在產品數量減少。這是一個關鍵的市場特色,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
4.生產率改善
精益生產管理方法自動引起了生產過程的改善。例如看板方法,致力于盡量減少等候時間、排隊時間和非增值活動。通過消除浪費時間的各個因素,工作人員能用更多時間生產產品。
5.運用全局觀念
精益會計是一種站在全局看企業生產管理的方法。舉例來說,它認為庫存是一種損失,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企業的庫存閑置,也需要了解到底成本多少來進行嚴格管理。精益生產方式改善了生產過程,例如看板方法,減少等候排隊時間。
(三)精益會計的基本方法
精益會計體系運用的方法分為財務信息層面和非財務信息層面,財務信息層面包括JIT(準時生產制)、價值流管理、目標成本法、6sigma等,非財務信息層面包括考慮顧客及質量等。
三、精益會計應用于制造型企業成本管理措施
(一)充分利用價值流成本核算
充分理解本企業產品,工序和需求,考慮清楚非增值活動,利用價值流讓管理人員簡單直接看清楚本企業產品和管理成本計算的過程,讓企業員工踐行每一筆成本使用。價值流減少了中間環節,確保成本核算中每一個價值流的正確,保證不產生浪費和減少不必要的非增值業務。
(二)充分運用JIT法
正所謂時間就是金錢,對于制造型企業來說,只有考慮了時間因素,才能真正地賺到錢。閑置物品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花費在此物品上的資金正在閑置,閑置資金是無法發揮功效的,因為生產現場是生產產品的地方而不能有閑置。這跟制造型企業成本管理全局理念背道而馳。大批量生產只是表面上的制造成本下降,事實上投入資金未得到有效回收。因此制造型企業需要減少這種產品的閑置。分為五個理解層面:需要時期生產出符合需要數量的產品;前工序向后工序索取需要的產品數量;存量是問題,要努力縮減,減少浪費;不能固定生產管理體系,而要研究出靈活的體系;要進行設備精細管理。
(三)建立精益會計中的成本管理業績考核監督機制
有效的精益會計考核機制可以幫助企業的管理人員剔除不符合企業考核標準的浪費。在發生浪費時,第一時間找出問題,并結合被企業找出易操作的解決方案,及時排除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隱患。與此同時,企業人員可以通過業績考核機制來了解自身所存在的問題,也能明確自己所在崗位的產品生產效率是否達標。
(四)建立團隊
項目的管理團隊在精益生產實施中起著積極作用。管理方法只是一個系統,而作為一個系統必須要正確地予以維持,開始實施時更需要管理好團隊。通過教育使得管理方法深入人心,通過參與讓工作人員,并鼓勵“巡視管理”。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制造型企業需要加強對精益會計體系的基本認知和運用,有利于企業一定程度上區別于其他企業,建立完善精益的會計體系,摒除傳統會計體系存在的問題,提高企業精益效益,提升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王雪紅.基于精益會計體系的企業成本管理研究——以天津津酒集團白酒生產價值流為例[J].財會月刊,2015.
[2]王娜.價值流成本核算在精益生產中的應用[J].財會通訊.2016.
作者簡介:
蓋珊珊,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大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