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皇聰
摘 要:伴隨著新課改政策的不斷深入,初中教師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求也在逐步提升。為了能夠切實增強學生的德育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從學生的現實學習狀況出發,構思最為直接有效的德育教學方法,從合適的角度進行教學分析,切實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因此,教師需要在德育教學中引入人文教學的元素,指導學生深刻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使其發現自己心中的真善美,完成德育教學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提升;初中德育;教學工作;有效研究
在初中階段的德育教學中,教師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因此,在經過教師的系統性教學研究之后,決定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開展相應的德育教育。首先,教師需要教授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的良好思想道德素質奠定基礎。其次,教師需不斷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愛國熱情。最后,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優秀意志品質,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恒心和毅力。
一、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認知
眾所周知,初中階段正是學生思想道德品質成型的關鍵時期。此時,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對于初中教師而言,科學文化知識的教學過程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初中的教學需要首先使學生學會做人。學生應當首先明白自己作為人的基本道德標準,而后才是掌握相關的科學文化知識。因此,教師指導學生相應的德育教育,將其和人文教育內容進行有機地融合,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使之成為學生內心的理想和道德信念。在教師指導學生將德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熟知的新聞事件展開引導,要求學生進行相應的自我評價,從而有效強化學生“三觀”的培養。
例如,教師在針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德育教學時,首先需要為學生樹立思想道德的標準。這樣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便可以獲得相應的認知標準。而后,教師引導學生就已經發生的相關熱點新聞事件進行綜合討論和評價,使學生能夠在問題的討論中不斷明晰相關事件的根本和緣由,切實提升學生對于道德觀念的認知,并糾正學生在討論中出現的思想認知錯誤。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就相應的新聞事件進行總結評論,整理出相關的思想認知報告,使得學生在整理的過程中能夠有所收獲。通過教師給予學生正確的思想德育教學指導,能夠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促使學生身心更加健康的發展。
二、加強學生的愛國思想教育
在教師指導學生的德育教學過程中,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教師看來,一名優秀的公民應當將愛國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上來。因為國家作為每天一個公民存在的整體,需要大家共同進行維護和熱愛,這樣國家才能夠形成民族凝聚力,有效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教師在德育教學的過程中,將愛國主義教學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上來。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正值思想道德標準成型的關鍵時期,教師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能夠使學生和整個國家的命運相連接,切實提升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當學生能夠明白“家”和“國”的關聯之后,便具備了相應的愛國注意精神,切實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精神。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滲透關于愛國的知識內容。特別是當前科學界熱捧的芯片技術,其中需要科技人員具備相當的數學基礎。教師通過相應的技術連接點,為學生講解我國在技術領域被外國卡脖子的困境,能夠切實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學生感受到科學技術的支撐,能夠有效促進國家的興盛,使得國家在國防領域不再受制于人。因此,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學習愛國主義知識內容,滲透相應的學科知識,能夠切實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教師的愛國主義教育引導,最終學生的學習意識得到空前的加強,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三、使學生具備良好意志品質
在教師看來,德育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意志品質。學生的本職任務就是學習,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德育教學,指導學生正視自己的意志品質薄弱點。學生需要從多個角度來正視自己,不論是自己優秀的一面,還是自己有缺點的一面,正視自己才是學生不斷進步的根本。所以,教師需要通過德育教學,培養學生正視自己的勇氣,并努力克服自己的懶惰,使自己擁有優秀的意志品質。
例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存在相應的惰性。人的惰性是無限的,同時人的勤勉也是無限的。教師通過德育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知自己的不足,并結合相應的問題進行整改,切實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開展德育教學工作時,需要教授學生克服自己弱點的方法。學生能夠在教師的監督下,不斷提升自己的意志品質,有效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教師在指導初中學生的德育教學時,需要使學生具備優秀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并將愛國主義烙印進學生的內心,同時指導學生不斷克服自己的惰性,切實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參考文獻:
[1]王延坤.讓德育之“苗”在數學課堂“開花結果”——淺議初中數學教學中德育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9(29):148+150.
[2]韓麗.初中班級管理中德育教育創新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