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為增強大學生的創業自信心,許多高校都開設了大學生創業指導課程,筆者在本文中就關于高校創業教育與創新型人才培養展開研究,并且提出一些策略和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創業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
一、高校創業教育現狀的具體分析
據筆者調研,就目前全國高校創業教育現狀來看,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創業這一方面對自己的認知也較為客觀,學生們也深知想要創業成功,就必須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不但要知識過硬而且還得百折不撓。實事求是地講,我國在創業教育方面和其他國家相比起步比較晚,所以高校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上的確存在一些問題:創新、創業教育在當前缺乏一定的管理體制以及保障,各地的教育管理機制依舊存在著權責不清、責任主體不明確等問題,直接導致了教育管理學生理念達不到統一化。此外,現階段相當一部分高校管理類專業的日常教學計劃中竟然沒有設置創新、創業教育類專業或者選修課程,并且沒有對創新、創業類課程進行系統規劃,導致了創新、創業的課程無法和學生所學本專業有機結合,大大降低了高校創業教育的整體效率。所以,作為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中堅力量,各大高校必須加大重視,在教育過程中積極倡導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總體規劃,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二、高校創業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三大有效措施
(一)多層初化開展創業教育課程
在高校創業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各種策略措施中,加大力度開展創業教育課程無疑最為關鍵,其占據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想要不斷推動高校創業教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各高校急需大力開展各類創業教育課程,充分植入科學化的創新理念。教師在日常授課過程中也需要充分對創新、創業類課程進行不斷的開發和整合,加強實踐課,力爭讓學生在一邊學習過程中一邊進行創業實踐。鑒于傳統教學理念較為落后并且不能與時俱進,各高校在培養創新、創業類人才的過程中必須加以摒棄和更新,要將教學重點落實在學生們的實踐能力上,爭取為學生們創造出一個愉快而輕松的教學大環境。舉例說明,各高校在創業教育課程設置中可以加入社會實踐性較強的實踐課程,高校邀請一些較為有名氣的自主創業企業家來校講座,企業家結合自身創業歷史對學生們講述創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和困苦,提醒學生們做好迎接困難和挑戰的各項心理準備,并且將自己的創業心得和體驗與學生們交流分享。對于即將步入社會工作和創業的大學生們來說,只有積極去社會中實踐,才能獲得更豐富的知識和經驗。
(二)加強與校外企業的合作交流
平心而論,對于高校學生們來說,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的實用性。這個平臺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創業的實踐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能夠培養出許多復合型的大學生創業人才。眾所周知,大學生的創業操作能力絕不可能僅僅通過單純的理論教學來完成,學校應該全面加強與校外各大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多組織各類創業方面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同時,教師們也應該積極參與到創業的各項活動中去,可以讓教師轉變傳統教學的思維模式和思想觀念,開闊視野的同時掌握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技術。此外,為全面促進各大高校創業教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各高校也需要不斷建立創業教育的實踐基地,一方面在高校校內建設各種創業類的實驗中心,另一方面應該走出校門與各企業開展深層次的合作。筆者根據調研,以我國某大學為例進行說明。該校率先將大學生創業教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重點方案之中,并且全面開設創業技能、通識、實訓類課程共86門,成立了全國首家SIYB培訓項目管理部,并且在全國范圍內舉辦了首個創業實訓試驗班,提供創業培(實)訓6000余人,培養出了許多全國大學生自主創業標兵和典型。
(三)集中精力構建專業師資隊伍
對于每一個高校來說,加快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的腳步都刻不容緩。想要積極促進創業教育創新型人才的全面培養,各大高校都需要建立起一支專業、敬業的優秀教師隊伍。這個創新、創業教育教師團隊應該由專職教師、實踐型教師、理論型教師以及兼職教師所構成。各大高校應該定期對教師團隊進行專業的培訓,培養教師們職業道德和素養,強化教師職業責任感和教學水平。并且對各教師的專業知識進行強化提升,對教學體系和知識系統不斷更新升級,力爭讓學生在創業教學課程中學到實用性、時效性強的各類知識。此外,各大高校的領導也可以定期組織教師團隊深入各企業之中,現場學習和了解企業的發展情況、所需人才大方向,讓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更加契合。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現階段高校創業教育與創新型人才培養任重而道遠,各高校必須不斷探索、不斷鉆研、不斷創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才能讓高校創業教育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整體水平“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于慶峰,張春靜.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批判性思維的缺失與應對策略[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 ,36(6):162-164.
[2]劉爽,創新型人才成長規律及培養模式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8(33):90.
作者簡介:
劉宇鵬,長春師范大學,吉林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