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剛
摘要:數學學科教學如何滲透德育教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該抓住哪些關鍵點?實施時如何實現“自然”發生,“潤物無聲”?本文指出,首先,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例題情境、練習設計和數學文化等內容中蘊含的育德因素,結合學生實際,加以整合和改編,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第二,教師應發揮自身育人效能,做好示范,嚴格要求,實施教育時切忌空談、急躁。把品德教育和習慣教育融合在數學知識教學這個載體中,融入在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中。讓育德自然發生。
關鍵詞:自覺 自然? 育德
這是六年級第二學期的第一堂數學課,孩子們精神抖擻,坐得異常端正,瞪得滾圓的兩只眼睛里充滿著對老師的期待。我打開PPT課件,向同學們介紹我假期準備到其他城市旅游的故事,當然,這只是為更能貼近學生生活,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教材例題做出的小小改造。
“假期里,我想走遍祖國南北,特地選了哈爾濱、北京、武漢、長沙、上海和海口這六個城市。出發之前,我特地查詢了這六個城市的氣溫預報”我邊說邊展示圖片,“你能讀出這些城市的氣溫嗎?你知道它們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嗎?”
好美呀!學生們在贊嘆城市美景的同時紛紛發言,依次表達了他們對正、負數的認識。這時,小謝同學問道:“老師,這幾個城市的氣溫為什么相差這么多呢?”
“是啊,這說明什么呢?”我順勢引得話鋒一轉。
“這說明我們中國大呀!”孩子們恍然大悟。
“大興安嶺,雪花還在飛舞……”我一領誦,孩子們便一口氣接了下去:“長江兩岸,柳枝已經發芽,海南島上,鮮花已經盛開,我們的祖國多么廣大!”
是啊,我們的祖國多么廣大,對祖國的贊、對祖國的愛油然而生。這,是偶遇,更是我“自覺”的設計。
“負數表示比‘0’小的數”,我在黑板上故意寫了一個大大的、潦草的、沒封口的圓圈。孩子們頓時投來詫異的目光,幾個平時書寫潦草的孩子羞羞地低下了頭。我擦去這個“0”,慢慢的,從左往右寫出了一個工工整整的、教科書似的“0”來。我沒有指責與批評,這一刻,只有安靜。
負數與正數還可以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老師們教學時都會設計家庭收支賬的情境,我也不例外。不過,我把例2和練習一中的第六題結合在一塊兒。“春節里,同學們一定收入不少,分別有哪些收入?你打算怎么使用這些收入呢?”問題一提出,孩子們便在學習單上填寫起來。
五分鐘過后,學生們開始匯報交流。
小王同學率先發言:“外公給了我壓歲錢200元,記著+200;奶奶給了我100元,記著+100;姑媽給了我500無,記著+500元;共收入800元,記著+800元。春節買玩具槍用了150元,記著-150元;剩下的準備每天用3元買零食。”顯然,他對用正、負數表示相反意思的量已然初步掌握。這孩子還挺有計劃的!可買玩具、吃零食都不是什么好習慣呀。且聽聽其他同學怎么說。
小聶同學喜好閱讀課外書籍,她要把壓歲錢花在買課外書上,其他的錢存在銀行卡上。小張同學家里經濟條件不好,得的壓歲錢也不多,他用這些錢交了兩個月的生活費,為爸媽減輕了負擔。
“孩子們,你們用正、負數表示收入和支出,都完成得很出色,說明大家對負數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可是,聽了你們對壓歲錢的的使用,我是幾分歡喜幾分憂啊。大家來說說看,誰的用法更有意義。”是時候引導比較反思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頓時響起了此起彼伏的爭論聲,對于六年級的孩子,孰是孰非,立現高下。
我也沒有批評和指責。我只是告訴他們,我們要懂得節約,要懂得理財,要把錢用在刀口上。至于買玩具、吃零售、請同學胡吃海喝到底好不好,學生的爭論里已早已有了答案。
在同學們的討論聲中,這堂課已接近尾聲。我向同學們展示了數學文化“負數產生的歷史”:中國人很早就開始使用負數,在古代的商業活動中,以收入為正,支出為負;以盈余為正,虧損為負。數學家劉徽用紅色算籌表示正數,黑色的表示負數。13世紀,數學家創造了在數字上畫斜杠的方法表示負數,直到20世紀初,才逐漸形成現在的形式……民族自豪感在孩子們心中油然而生,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發展的緊密聯系,不禁涌起一陣向數學家們學習的沖動……
練習時,我還設計了關于時間的習題:與北京時間相比,東京時間早1小時,記為+1時;巴黎時間晚7小時,記為-7時,以北京時間為標準表示出其他時區的時間。在此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習題:以按時完成作業的時間為標準時間,早完成3分鐘記為+3分,晚完成7分該怎么表示?請記錄你昨天完成家庭作業的情況。提前完成作業的孩子們興高采烈,那些作業拖拉、總是忘記完成家庭作業的孩子顯得有些不好意思。
我知道,好的品德,好的習慣,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我更懂得,有目的、自覺地進行教育,堅持不懈地進行熏陶,收獲總是會有的。所以,育德永遠在路上。
反思:
數學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皇后”,在培養人的科學精神、嚴謹意識、辯證思維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新課標(2011版)指出:結合數學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結合數學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與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與促進智力發展,與發展學生能力,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因為“育人先育德”。
教師本身也是重要的育人資源,你的一言一行,無不是學生學習的范本,無不是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受教育者的心靈是任何東西不可替代的最有用的陽光。”所以,教師得率先垂范,自覺地用好自身資源。在教學中,我的板書力求工整、簡潔、美觀;課前總是早早地到教室準備課件與復習題;作業批改力求細致,評語工整;我生怕自己有那么一點隨意讓學生學了去。
育德內容在設計時,教師是“自覺”行為,而在實施時,卻應盡可能讓它“自然”發生。教師少些空洞的說教,少些讓人不堪的指責與批評,少些絮絮叨叨叮囑,讓育德在學習中、在活動中“潤物無聲”地發生。這,需要教師多些等待,多些堅持!
參考文獻:
[1] 王光明,范文貴.小學數學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黃良勇.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育德.科學咨詢:中旬.2011.第1期.
[3]高勇.小學數學課程育德初探.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3.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