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顏萍
【內容摘要】學生的學習是課堂的主體,而自覺數學課堂就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的學習。本文就從“設置認知沖突,使學生學‘進去”、“把握學生現有發展區,教學生學會‘問”以及“防陳求變,教學生學的‘活”三個方面來談談如何在自覺數學課堂中引導學生的學習。
【關鍵詞】自覺 引導 學會學習
自覺數學課堂倡導在尊重差異和了解學生數學發展需要的基礎上,進行因材循導;通過幫扶式引領,促進學生自覺體悟;再通過變式引領等環節,使學生達到對認識對象的自覺運用。自覺數學課堂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重在讓學生學會學習,而這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思考,更離不開教師對教學設計的用心。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覺數學課堂引領下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
一、設置認知沖突,使學生學“進去”
認知沖突是學生已建立的認知結構與當前面臨的學習情境之間暫時的矛盾與沖突,是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與新知識之間存在某種差距而導致的心理失衡。認知沖突的設置可以強化學生注意,還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學習任務,確定學習方向,凝聚思維焦點。因此設置認知沖突會使學生在努力求知,變“失衡”為“平衡”的過程中,學習的主體活動得到有效體現,思維得到發展。
課例1:蘇科版九年級數學《圖形與證明(2)》復習課上的問題處理:直線y=0.75x+6與坐標軸分別交于A、B兩點,動點P、Q同時從O點勻速出發,同時到達A點時運動停止。點Q沿線段OA運動,速度是每秒1個單位長度,點P沿路線O→B→A運動。
(1)設運動時間為t秒,△OPQ的面積為S,求出S與t之間的函數關系式;
(2)當S=9.6時,求出點P的坐標。
出示后,教師讓學生自主探究,有同學提出疑問說:“這題出錯了,點P的運動速度不知道。”此時,教師并沒有直接誘導,而是追問“為什么”,并且故意附和,誘發學生進行一個小的認知沖突,從而再讓學生分析得到點P的運動速度,最后讓學生進行學后感悟,意識到思考問題要全面仔細,要善于挖掘題目中的隱含條件。
顯然教師這樣做得到的效果要比教師直接講好的多,在教師故意附和的小插曲中激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利用學后感悟的方式讓學生去教育學生應該在解題的時候注意什么問題,讓學生真正的學“進去”。
二、把握學生現有發展區,教學生學會“問”
自覺數學課堂主張“先思后展變式感悟”的教學策略,在“先思”的環節中,首先要解決學生現有發展區的問題,體現學生自覺思考精神。實際上有時學生現有的發展區就是我們組織教學的“邏輯起點”,如果在平時的教學中,能夠注意把握學生的現有發展區,會把“好奇的疑問”變成卓越的創造。
課例2:蘇科版八年級數學《相似圖形》的教學中的引入:先讓學生回顧全等三角形的相關知識,然后在黑板上板書“相似三角形”。問學生:“看到課題,你有什么話要說?”學生開始提出自己的問題:“相似三角形與全等三角形的區別在哪里?它們又有什么聯系?”“相似三角形有哪些判定方法?與全等的判定方法有什么不同?”……
在這節課的引入部分教師就把握了學生現有的發展區,很巧妙的讓學生感受“類比學習”的方法。從回答中可以看出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是很到位的,抓住了學習的要點,他們的求知欲得到了激發,新舊知識相聯系的類比教學,學生摸得著、看得見,理解透徹,這樣既讓學生容易學會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學會“問”。
三、防陳求變,教學生學的“活”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長期接受單調、枯燥、乏味、重復的訓練會產生一種固定的機械思維模式思維定勢。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無疑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大敵。自覺數學課堂教學策略中的“變式引領”環節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倡導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進行有機、靈活的組織變式學習活動,促進學生深度理解解決問題的策略,做到舉一反三。這樣做能改變學生靜止、孤立的看問題的思維習慣,形成“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
課例3:如在九上《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第四課時切線的性質》的教學中,有這樣的一道例題:如圖,AB是⊙O的直徑,C為⊙O上一點,AD和過點C的切線互相垂直,垂足為D。求證:AC平分∠DAB。
(變式1)已知:AD⊥CD,AC平分∠DAB。求證:CD是⊙O的切線。
(變式2)已知:如圖AB是⊙O的直徑,AC平分∠DAB。求證:CD是⊙O的切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