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美秀
摘 要:新課程改革強調和倡導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主張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綜合素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顯然不能滿足新課程改革的這一要求,亟需進行轉變和改革。探究式教學是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方法,以探究活動為核心,能夠讓學生深入到知識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符合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全新要求。基于此,本文將創設情境、形成猜想、歸納整理三個方面出發,系統地分析探究式教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實踐應用的具體方法和科學策略。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高中數學教學;應用
探究式教學指的是教師發揮自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促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與實踐操作的方式來學習知識,最終理解知識本質內容與內在規律的一種教學方法。將這一教學方法運用到高中數學教學中可以有效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和不足,讓數學教學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因此,高中數學教師需要順應新課程改革發展變化的趨勢,積極轉變觀念和思想,把握數學學科特性和學生學習、認識規律,探索科學、高效、創新的策略與手段,來推進高中數學教學的轉變與升級,落實高中數學的探究式教學,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創設情境,引發探究
情境的還原和創設通常可以賦予抽象知識一定的形象意義,引發學生情感態度體驗,促進學生的主體探究。所以,高中數學教師可以積極創設問題情境來引發學生探究。具體來說,教師應根據數學知識的重難點以及學生的認知結構來精心設計問題,保證問題難易程度適中且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其次,教師需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向學生提問,創設出靈活多變的問題情境,充分觸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發學生的自主思考,促使學生主動開始對問題進行分析與探究。
例如,在教授《函數的單調性》這部分知識時,函數的單調性是函數階段重要的內容之一,不僅是函數知識的一種延伸,同時也為函數奇偶性奠定了基礎。所以,為了讓學生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筆者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們創設了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們展開探究。問題如下: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一說什么是增函數,什么是減函數?畫出函數y=x+(x>0)的圖像,并根據圖像判斷函數在哪個區間為增函數和減函數?提出問題后,學生們立即圍繞問題展開思考。經過對問題的思考與分析,學生們最終得出結論。這樣一來,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創設情境,引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形成猜想,嘗試探究
猜想是展開探究、獲得探究結果的前提,只有大膽地猜想,才能讓學生形成一定的探究思路,為科學、高效的探究過程指明方向。因此,高中教學教師在向學生們提出某個問題之后、在學生展開自主、深入的探究之前,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分析的時間和機會,鼓勵和引導學生利用所學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對該問題產生的原因、可能的答案和結論進行充分的思考與猜想,并引導學生以這些基本的猜想為問題探究的基本方向,從而讓學生接下來的探究學習變得更有指向性、針對性,更加明確,為學生探究學習效率和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授《兩角和與差的三角函數》這部分知識時,筆者先從之前所學的三角函數知識出發,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然后,筆者在引出兩角和與差內在的聯系,并通過公式引導學生們進行猜想。同時,根據本節課程的內容,筆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問題,鍛煉學生們思維發展。在學生們探索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們能通過兩角差余弦公式對本節課程的內容進行集中推理,體會數學思維的條理性。這樣一來,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引導學生形成猜想,鼓勵學生嘗試探究,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
三、歸納整理,形成體系
歸納、整理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基本過程和重要環節,是引導學回顧、總結學習、探究結果,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知識結構體系的重要途徑。因此,高中數學教師需要在學生完成深入探究之后,及時引導學生歸納和整理整個探究過程中所形成的認知、規律和方法,與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和知識體系進行融合整理,以構建起更加系統的數學知識結構體系,從而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授《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這部分知識時,筆者先引導學生們根據公式對一些簡單的問題進行推導,讓學生們初步掌握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規律。然后,筆者再對本節課程的知識點進行總結,讓學生們對本節課程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們更好地學習與探究。這樣一來,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
總而言之,探究式教學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實踐運用是變革教學方式的直接體現,同時也是推進課程改革、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動力。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必須要順應教育的發展變革,以科學的觀念和思想為指引,通過創設情境、形成猜想、歸納整理等方法和策略的運用,來推進和落實高中數學的探究式教學,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最終才能收獲理想的數學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郭小明.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9(16):69-70.
[2]向克民.論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