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艷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小學教育問題開始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小學數學作為小學教育中一門影響學生整體學習情況的科目,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做好創新工作。就拿小學數學分數一單元內容來說,小學數學中關于分數的教材版本較多,本文主要是根據北師大版的小學數學分數內容出發,并依據分數不同層次的問題,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通過理解,幫助學生提升數學思維。鑒于此,本文主要對小學數學中分數的多層級理解與教學研究進行了簡要的分析,以期為今后的教學事業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數;多層級理解;教學;北師大
近年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在不斷的發展,對其重視程度也在日益提高。小學數學一直是所有課程中的重要一門,其對小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具有一定的影響。分數中多層級的理解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對學習產生興趣,并能夠通透地了解課本內知識,所以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要將此方法進行完善,以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學習分數相關知識。因此,本文就從北師大的小學數學分數教學內容版本出發,簡要探究關于小學數學中分數的多層級理解與教學的內容。
一、關于小學數學分數多層級理解
分數是小學數學中的重要課程,分數的理解方式可以分為很多不同的層次。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通常會令學生首先學習整數,而后再進行分數的學習,而在這種情況下,有一部分小學生可能會將二者混淆。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理解分數差異性概念,加強其理解能力[1]。教育界某著名學者表示,數學分數的理解需要從多個角度和層次出發。例如份數以及分數中比和商的問題,還有公理化問題,都應仔細分析。其中,絕大部分的小學生更能理解分數中份數的含義,而對“比”等相對較為抽象的分數含義卻一知半解。
二、北師大版本中分數內容的解析
小學數學分數內容版本較多,本文研究的內容主要以北師大版本為主。其中分數內容主要是根據層層遞進的形式供小學生形成理解思維,而比較注重的兩點為分數基本概念和運算,分數運算的分析較多,所以篇幅較大。北師大版本中,主要的教學方式為生活化情境教學,讓學生通過將現實生活和課本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運算。例如,利用物品打折的問題進行數學運算,令學生從中了解到數學的魅力;也可通過學校操場來描述校園面積等,在分數乘除法運算中,進行例題教學,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提問,從而調動課堂積極性,同時令學生養成熱愛思考的好習慣,通過實際找出運算規律[2];如在“分數及分數乘法”章節內容中,根據“分數乘分數,先進性分子乘分子運算,再進行分母乘分母運算”的運算法則進行例題教學。
三、多層次理解教學
(一)從分數中“份數”層級進行理解
小學生在第一次接觸數學中分數這一概念時,一般是通過“份數”來理解的。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會通過這一方式來進行教學指導:令學生將某一整體進行劃分,分出大小相等的不同份,由此得出這些“份數”即為分數。但是在教學中,教師不可局限于整體平均分環節,而必須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理解,讓其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這樣才可以更清晰地學習到知識。
例如,在進行分數教學時,教師可適當地運用道具,將三個蘋果作為一個整體,而后把六個蘋果當成另一整體,此時,兩個蘋果為三分之一,但在不同的整體中,其所代表的蘋果數量也不同。此時,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考慮這些整體和分數之間的關系,了解數值概念,進一步弄清整體與部分的聯系,這一方法可有效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學習。
(二)從分數中“商”的層級進行理解
在這一理解教學中,教師應令學生了解分數是從除法中而來,小學中分數即表示兩個整數相除所得的“商”[3]。例如,教師可將兩件物品平均分給三個學生,學生們大都懂得需要用除法來進行解答,但最后會發現無法得出整數。對于這一情況,很多小學生會存在疑慮,此時,教師應用舉例說明的方式,讓學生從“商”的角度來理解分數的概念。在此過程中,教師即可將事物教學變為語言教學,進行細致的講解。
(三)從“比”的層級進行理解
從“比”的層次對分數進行理解相對來說更加困難,雖然分數與比可以被視為相同的數值,但含義存在很大區別,所以不易理解。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實例進行講解,例如,教師可以籃球比賽得分之比進行說明,令其了解在計算的過程中不可重復相加,從而進一步對分數中“比”的含義進行理解。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的教學存在諸多難點,分數就是其中之一。教師在進行分數教學過程中,應從分數多層次幫助小學生進行理解,只有理解透徹,才能夠真正地掌握一個知識點,從而使教學基礎得以牢固,自然而然地,數學思維也會隨之增強。本文從北師大版分數內容方面對分數多層級理解進行了研究,希望學生可在此基礎上,了解分數的真正含義,從而提高自身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宋榮.小學數學多層級理解教學探究 ——以分數教學為例[J].新智慧,2018,(36):31.
[2]潘越峰.小學數學中分數的多層級理解及其教學分析[J].神州,2019,(21):174.
[3]杜雪劍.小學數學中分數的多層級理解與教學研究[J].中外交流,2018,(28):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