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連
摘 要:當前階段,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高中生物教學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生物教學實踐,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對高中生物來講,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實踐中仍要反思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不斷推進生物課堂改革。
關鍵詞:高中生物;生物教學;生物課堂
引言:
高中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自然學科,高中教學目標中,要求掌握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包括生物原理及生物相關內容。教師要依據新課標的要求,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一、高中生物教學實踐成果
(一)立足于新課標要求
近年來的生物教學實踐中,立足于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中不斷使用實驗教學與情境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將生物知識有效地傳達給學生。通過生物教學,學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識以及對自然規律有更深層的了解,經過長時間的能力培養以及知識傳授,學生掌握了良好的實驗過程策劃能力,可以自主制定實驗過程并實現。可以通過小組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二)重視學生創新能力
在生物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生物是一門實驗性課程,單純地按照固定的流程開展教學,不利于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但是在生物教學實踐上,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并將其發揮在今后的學習中。在開展知識講解中,利用各種實踐活動推進學生能力的培養,比如在學習“探索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性能”,可以安排學生依據自己的認知,小組合作設計出可行的實驗方案。在實驗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也可以將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思維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三)遵循教材內容
在生物教學實踐中,多種教學方式并行,出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比如教學內容過空過大,不符合教學要求。但是在教學實踐中,需要依據教材開展教學,切不可忽略教材的知識。在教學時間安排上,將課內與課外的知識科學合理地結合起來,改變以往死板的傳統教學模式,幫助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對教材要做到靈活應用,而不是一味地按照教材上的內容進行講解。科技的發展,信息更迭速度非常快,要在教學中穿插最新的信息,不落后于時代。比如在講解“人類生活對生物圈的影響”中,可以穿插現代人類活動對生態的破壞以及從多方面開展環境保護的措施,幫助學生更好地結合生活理解生物知識[1]。
(四)做到因材施教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效率都是有所不同的,在制定教學方案時,要依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安排教學內容,為了保證所有學生共同進步,采用智慧的方法幫助程度較差的學生。教師通過采用不同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評價,有效地提升學生在生物學習中的積極性;通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培養師生之間的關系,最終獲得學生的信任,最終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
二、高中生物課堂改革啟示
(一)將課程教學指導理念更為具象
生物課程開展由課程要求指導進行,想要在每一環節中都體現三維目標有些困難,這樣會造成教師教學過于形式化。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需要制定出更為明確的課程教學指導理念,明確模塊與課程關系,強調課程教學的一致性與系統性,將知識之間的內部聯系不斷優化。比如在學習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中,整本書都是從不同的角度講解細胞的相關知識,在最后復習中,要對學生開展整體架構的策劃,學生通過框架的整理,對知識有了系統的了解,從而更好地開展復習教學[2]。
(二)對課堂教學的開展要遵循其可行性
課堂教學方法現在多種多樣,但是在教學活動安排上,要尊重其可行性,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以及班級整體狀況安排教學內容,而不應該盲目地模仿其他學校的成功案例,要根據班級中學生的特點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安排課堂教學內容,針對教學內容的安排,不能只追求內容的寬度、深度以及廣度,教學方法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新穎,而要選擇適合的。在學習必修三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時,要結合生活中的現象加以講解,但是也不能脫離教材。依據教材內容安排課堂教學,選擇合適的方法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教學效率。
(三)任課教師不斷提高專業素養以及專業能力
生物課程教師也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的專業素養以及專業能力,跟隨時代的發展,不斷掌握最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工具。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及時的修正教學方法,在日常教學中,形成“不斷反思→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升”的模式,將生活與教材結合,不斷地促進高中生物教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結束語:
生物課堂教學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實踐中仍不能掉以輕心,要不斷地依據教學現狀改變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不斷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魏偉. 基于反思性教學的高中生物課的實踐探索[J]. 新課程(下),2017,78(12):236-236.
[2] 反思性教學在高中生物實驗課的實踐研究[D]. 廣州大學,2017,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