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清華
摘要:中國古代美育思想內涵豐富,影響深遠。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為美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教育方式和優良傳統。本文深入挖掘古代美育思想及美育實踐,結合職業教育缺失美育的現狀,找出古代美育對當代職業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美育;重視;實踐;啟示
美育,指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美育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性格等都能產生深刻影響,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有特殊作用。這個概念雖然是近代才從西方引入的,但我國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存在美育,且不乏深厚豐富的內涵。美育是古代教育理念的最高目標。
一、中國古代美育傳統
(一)中國古代美育思想
中國作為一個泱泱五千年文明的大國,自先秦以來便蘊藏著豐富的美育思想,這是傳統美育思想的積淀,也是中國自古便注重美育的體現。
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教育家。在《論語》中有他的諸多美育思想。例如他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意思是:人的修養,開始於學詩,自立於學禮,完成于學樂。在這里孔子把一個人的最高人格的養成是在音樂教育熏陶下實現。可見美育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占據了多大分量。孔子繼承并發揚了西周的“六藝”教育傳統,重視審美教育與培養個體人格之間的關系。他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意思是:立志要高遠,要以自己希望達到的境界來確立自己的志向;言行舉止要以良好的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要保持內心的善良與仁愛,行事寬容有愛心;同時對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游刃有余、熟稔于心。這四句話順序是不能變的。“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藝”。“游于藝”可以回歸到“至于道”,因為知識與藝術的目的,就在于探尋宇宙及人生的真相。志于道而據于德的人,知道人生應該有所追求,但同時遵循內心的守則,不逾越道德的界線。依于仁義禮智信,才能處理好人際關系,左右逢源,也讓自己內心更加快樂和寧靜,因此要“游于藝”,培養自己的藝術素養,尋求內心的豐盈。
《禮記·學記》中也有對我們很有啟發的美育思想。《學記》是中國古代一篇教育論文,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其中的美育思想主要表現在“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意思是:對于六藝等技藝沒有興致,就不能激發學習的興趣,所以君子在學習方面,要藏之于內,表現在外,不論休息或游樂的時候,都念念不忘,能夠這樣,才能潛心學習,親敬師長,與同學相處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學的真理,能夠這樣,即使離開了同學師長,也不會違背道義。《學記》在這里很直接地強調了美育的重要性。
因此在中國古代教育重視“以德立藝”,注重個人品德修養的美育傳統下,中國古代的文人大儒、藝壇諸家大多是“德藝雙馨”的楷模、令人景仰的師長。例如孔子培養出來的弟子多卓有成效。
(二)中國古代美育實踐
中國古代美育的實施主要是通過對文藝作品的鑒賞來實現的。《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興,指詩歌具體安排的藝術形象,可以激發人的精神之興奮,可以使人從詩歌鑒賞中獲得一種美的享受;觀,是指詩歌真實地反映社會政治和道德風尚狀況,因而能讓人從中觀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風俗的盛衰;群,則是認為詩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強團結的作用;怨,是指文學作品有干預現實、批評社會的作用。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欣賞詩歌可以感動人、鼓舞人,激發情志,凈化心靈。顯然,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看到了文學作品對人的精神感染作用。
孔子也重視《詩》的啟發性。如《論語·八佾》中的一段,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子夏名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孔子認為,子夏由他對“巧笑倩兮”等句的解釋引申出“禮”后于“仁”的見解對自己是一種啟發,反過來說,正是他的解釋啟發了子夏。
下面再來看孔子的一堂美育課:一次,在與子路、曾點等人的談話中,孔子詢問諸人的理想。(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翻譯成現代漢語即是:“暮春三月,換上做好的春裝,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在沂水邊沐浴,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兒結伴而歸。”孔子長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皙的想法的。”
二、中國古代美育傳統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中國古代美育思想內涵豐富,對養成學生職業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個層面的教育界人士也都認識到了美育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大以來,對美育的重視已在各種文件里體現出來,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傳統文化是人們進行道德教育修養的好教材。”例如孔子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和“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等美育思想對當代教育理念的改革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啟示一:加強美育構建重視職業精神培養模式
習大大強調,勞動是一切成功的必經之路。一個人要想有所收獲,就必須勤奮工作,腳踏實地進行科學勞動。做為接受職業教育的大學生首先應該養成的就是職業精神,而職業精神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具備精湛的職業技能,而職業技能的提升就要靠知識的積累和勤勉的實踐,那么在校期間的敬業精神首先應當表現在學習上,然而一部分大學生把大學當作了人生的天堂,逃課、談戀愛、泡網吧成了很多大學生的生活主旋律,作業抄襲,考試舞弊。這完全背離了職業教育目標,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構建系統、有序、彰顯美育功能的高職美育模式,加強審美素質養成的美育環境建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專業知識及實踐活動結合,潛移默化構建高職學生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
總之,將美育融入職業教育教學之中,有利于提高職業教育教學的整體質量,促進職業教育健康發展;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澤厚.論語今讀[M].生活·讀書·新知書店,2004.
[2]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邵慶祥,裘文意.當代詩教美育的意蘊、原則及其實踐策略[J],理論探索,2010(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