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
摘要:近幾年,隨著國家教育政策的改革,高校錄取大學生的門檻日益降低,擴招更是各高校普遍實施的一種方式,“人人都能上大學”的現象令人欣喜的同時卻也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問題----畢業生的數量正在直線上升,但社會的有效需求卻難以滿足越來越龐大的就業人數,供過于求的矛盾日益凸顯,要解決大學生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需要從多方面去考慮。本文從政府的行為出發,通過天津市高校的畢業生就業數據來分析政府行為在大學生就業中需要改善的不足之處,并針對這些不足之處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 政府? 就業
一.前言
大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問題一直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政府部門在其發揮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覷的,2009年的時候溫家寶總理就在國務院會議中提出了加強高校畢業生工作的七大措施;而就在2019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3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也提出了要加大力度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天津市政府也是全面貫徹落實了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決策部署和李克強總理的重要批示精神,出臺了各項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政策,通過對政府的行為以及近幾年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分析,可以從中發現以下兩點不足之處。
二.政府行為的不足之處
1.“海河英才”計劃加大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同時也可能導致畢業生的外流
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天津市政府于2018年開始實施“海河英才”計劃,截止到目前,全市共引進各類人才18萬多。一味的引人卻并未對市場的需求做全面的考慮,短期來看,的確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但長遠去看,將會導致人才市場的冗積,尤其是對每年的高校畢業生而言,帶來的更是直接性的沖擊,就2018年而言,天津市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達到820萬人,應屆高校畢業生也超過了16萬人,如此龐大的畢業生數量外加18萬多的外來引進人才,在同一個有限的市場環境中同臺競爭,很明顯社會所提供的就業崗位遠遠滿足不了就業的需求,而且顯而易見高校畢業生和那些高學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外來人才相競爭是并不占優勢的 ,尤其會加大高職畢業生和本科生的就業競爭壓力,以今年天津市的天津市寬達水產產品有限公司招聘食品研發工程師為例,招聘時的能力業績要求是:具有5年以上相關食品行業工作經驗,學歷為本科以上,相關專業理論知識扎實;了解魚糜制品的相關工藝、改進及優化;可自主開發新產品。像這樣的企業招聘要求比比皆是,而外來引進人才無疑是企業最想接收的人才,但這樣長期下去只會導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空間被不斷壓 縮,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而且“海河英才”計劃在實行的過程中是有變更的,變更主要是因為系統注冊人員太過膨脹而導致系統癱瘓,但政府的政策應該具有權威性,穩定性和持久性,朝令夕改只會造成就業的群體焦慮性,尤其會導致高校畢業生對政府政策的不信任感和就業的迷茫,就業崗位的壓縮外加就業機會的不確定性,這樣不理想的就業環境最終只會讓天津市畢業的高校畢業生另尋他處,因為如果政府政策所塑造的環境不能滿足畢業人才的需要,那就不能促使人才留下來,而靠近天津的北京無疑會成為畢業生更好的選擇;政府為了經濟的長足發展,引進大量人才的確是可以為經濟的發展增添力量,但也要能留住本地的人才,不能一味的引人而導致本地人才的外流。
2.高職畢業生參與國家基層項目比率較低
分析上表數據可以看出:2017年,研究生參與國家基層項目工作的比率占0.01%,本科生占0.08%,專科生為0.00%,雖然整體上比率都不高,但高職畢業生卻少到無一人參與;到2018年,研究生參與國家基層項目工作的比率增長到0.07%,本科生降低到0.06%,雖然專科生增長到0.01%,但相比研究生和本科生而言,比率仍然處于最低。
高職畢業生參與國家基層項目比率較低,一方面的確是他們自己沒有本科生和研究生對自己的定位高,對國家級的項目肯定會望而生畏;但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門在選拔基層人員時也并沒有給他們提供機會 ,比如天津市政府在選調2018年應屆優秀大學畢業生到國家基層培養鍛煉工作時,選調的對象是政治素質好、有志于從事黨政機關工作的應屆畢業優秀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選調的范圍里也明確提出了高職畢業生和專升本畢業生不在這次選調的范圍內;而且對于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時,選聘的對象也是只限于30歲以下應屆和往屆畢業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專科以上學歷的畢業生,重點是應屆畢業和畢業1至2年的本科生、研究生。可以理解政府部門想選拔一批優秀的人才到國家基層貢獻他們自己的力量,但同樣都是大學畢業生,政府應該提供公平競爭的平臺,不能因為學歷刷掉全部的高職畢業生,況且要論能力專科生不一定比本科生差;而且高職畢業生在如今的社會就業環境中本就有很大的競爭壓力,然而對于國家的基層項目,政府并沒有給予高職院校畢業的學生一絲機會。就今年高校畢業生去往國家基層工作的數據來看,政府必須一碗水端平,從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各個層次的學歷去挖掘人才,而不能只把機會留給本科生和研究生,這對高職畢業生而言是不公平的,政府在他們還沒有做出選擇之前已經扼殺了他們去往國家基層項目發展的念頭。
三.針對不足之處提出的建議
1.政府要注重引入人才的質量,也要想辦法留住本地的高校畢業生,同時加強對高校畢業生這一人才隊伍的培養
(1)“海河英才”計劃最大的弊端就是人才引入門檻過低,但從一個地區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對于人才的引入更應該注重質量而非數量,所以政府應該提高外來人才引入的門檻,當然也要結合市場的實際需求和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需求控制引入人才的數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2)政府應該引導企業在招聘高校畢業生和外來引進人才時,不能按同樣的標準,因為本身外來引進人才就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和高學歷,如果同臺競爭,無疑是不公平的,所以對于外來引進人才,企業應該要求工作經驗豐富和高學歷,但對于高校畢業生更應該以培養為主,可以考察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對待工作的態度,是否值得企業培養,從而為畢業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真正留住他們,讓這些人才為天津市所用。
(2)政府應該加強對高校畢業生這一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培養,尤其是應該提高高校畢業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大學的課程雖然設置了針對各專業的實習課,但大部分只是走了個形式,而且更多還是以理論課為主,學生很缺乏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所以要提高高校畢業生在社會中的競爭力,政府創造一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的同時還得增強他們的自身實力,天津市教委可以讓各高校將實習的年級不僅僅是對大四的要求以及到寒暑假才提供,而是把實習設置為必修課,從大一就開始設置,而且老師要讓學生通過實習把所學的專業課理論知識真正消化,對于學生的考察也應該調整,不再是到期末通過紙質的試卷上面理論知識的堆砌,而應該更多注重學生平時對專業課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他們才能真正熟練掌握專業課知識,并且能夠運用于實踐,也就不會出現大量畢業生找工作“專業不對口”的現象;對于高職畢業生也是同樣如此,雖然國家設立專科意義在于培養技術服務型人才,但是現在的高職院校對學生技能的實踐能力訓練明顯還不夠,所以對于他們而言,理論知識和學歷比不上本科生和研究生,那社會實踐能力必須得有自己的優勢。
2.政府應該加大對高職院校關于國家基層項目的宣傳力度,同時應該引導國家基層項目進行選拔人員時以個人能力優先
很明顯,相比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學歷,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對自己的學歷不是很自信,所以要想推動高職畢業生去國家基層崗位就業,先得從思想上鼓勵他們,政府部門可以加大宣傳力度,在天津市各高職院校開設講座,優秀的基層人員分享自己工作經歷的同時更要鼓勵專科生積極踴躍參加,而對積極參加的更會有相應的優惠政策和補貼政策,同時在高職院校的官網上宣傳以往積極參與國家基層建設的高職畢業生事跡,可以起到榜樣帶頭作用;當然最關鍵的還是國家基層組織在選拔人才時應該更注重能力,而非學歷,要推動高校畢業生去基層工作,那就更應該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而且有些專科生雖然學歷沒有本科生高,但自身能力不一定比他們差,所以不能以學歷定終身,再者對于專科生,他們有一門熟通的技能反而更能夠促進基層工作的開展,所以天津市政府要想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作風過硬的基層青年人才隊伍,讓身在基層的高校畢業生真正能“留得下”“干得好”“流得動”,[2]那就必須一視同仁,讓各高校的畢業生用自身實力去競爭,這樣才不會因為學歷的限制錯過一些優秀的人資源,也可以激發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結語
中國天津人力資源開發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天津是具備開放社會環境和豐富就業資源的城市,宜業宜居,而這也恰好符合應屆高校畢業生對個人未來發展的美好愿景。”[2]可見天津本身對畢業生就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所以政府部門更應該充分發揮公權力,科學制定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相關政策,讓大學生畢業后能夠有發揮自己能力的地方,從而為天津的發展貢獻出他們的力量。[1]
參考文獻:
【1】劉先君,姚玉英.高校就業管理中的政府行為研究[J].管理觀察,2017:103-105.
【2】2018年天津市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調查[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8-10-05.
【3】天津市啟動實施2018年“三支一扶”計劃[N].全國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工作簡報,201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