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章
摘 要:生成性教學是相對于預成性教學而言,重視教學過程,采用互動式教學,著力培養人的個性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亦可應用生成性教學理念。然而在應試教育體系下,生成性教學課堂與預成性教學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對生成性教學效果產生影響。在當前情況下,應當正確認識生成性教學與預成性教學關系,通過合理分配課堂比例,實現生成性教學與預成性教學的相輔相成,使生成性課堂教學達到最優效果。
關鍵詞:生成性教學,思想政治,課堂教學
一、 生成性教學的基本理念
新中國成立后,為在短期內培養大批量技術型人才,同時受到封閉性觀念、因果性觀念和決定論觀念的影響,教學系統中多采用預成性教學理念,即重視本質、規律、結果,并為事物的發展預設了路徑和結果。[1]落實于實踐上即為預設教學本質,規定教學路徑,教學過程是教學規律的體現或教學方案的忠實展現。對于中學教學而言,目標即為幫助學生通過中高考,培養更高等的學術人才或技術人才。
生成性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通常是相對于預成性教學而言,重視過程、差異、創造,關注偶發性事件和教學附加價值的教學哲學。落實于實踐上即為關注具體的教學過程,注重互動性教學方法,根據課堂互動狀態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行為。其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的個性,尋找自我價值,以實現人的自由發展的終極教學目標。
在20世紀80年代,意大利的瑞吉歐·艾米里亞(Reggio Emilia)地區率先在幼兒教育中進行生成性教學的實踐。既改變了僵化地計劃執行的教學模式,亦非兒童隨意的活動,而是師生互動,共同構建課堂的新型教學模式,這對于中高等教育的生成性課堂教學有啟發借鑒作用。
實際上在我國古代,生成性教學理念就已有所發展。最遠可追溯至孔夫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即體現了生成性教學中對差異、關系的重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更是簡單生成性教學理念的體現,教師著眼于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方法,以適應不同的領域的學習要求,故而在我國古代涌現了許多全能型的人才。只不過在近現代,受國情及各種觀念的影響,教育同樣變得以“多快好省”為基調。“人才”批量生產的教育,無疑是一種急功近利的悲哀。新課改的生成性教學,既是對古代“博學”的致敬,也是對外來教學模式的活用。
二、思想政治生成性教學的矛盾
就當前中學教育發展情況而言,思想政治生成性課堂教學仍未達到其最優效果。根據實踐狀況究其根本,主要受到教師對生成性教學理念接納不足的內部矛盾影響。
生成性教學理解偏差:由于是一種與現有授課模式完全不同的新型的授課方式,教師易對生成性教學理解產生偏差,使課堂過于“泛化”、“偏化”,不僅未能完成教學任務,更有可能對學生產生誤導。思想政治科目由于與日常生活關系最為密切,時效性最強,教師在課堂授課中最容易產生“泛化”、“偏化”的失誤。
“泛化”指教師忽視教學中的“你-我”關系,不對課堂加以控制引導,完全由學生隨意生成,教師在課堂中喪失主導對話地位。由于學生素質水平不一,由學生引導的課堂效果是無法保證的。“偏化”指的是教師對生成性教學產生極端理解,將生成性教學與預成性教學完全對立,偏激地認為生成性教學效果必然優于預成性教學效果,故在課堂中放大生成性教學事件,最終導致喪失教學節奏和偏離教學方向。最為常見的偏化現象即在課堂中鼓勵學生“犯錯”,鼓勵學生在不必要的方向進行生成思考,花費大量課堂時間回答與課堂、科目完全沒有聯系的問題。雖然也屬于思維鍛煉,但漫無目的的思考只能稱為胡思亂想,對于培養學生的科目能力沒有太大幫助。
三、思想政治生成性教學設計
生成性教學效果最為突出的是語文科。語文科目除卻選擇等客觀題外,大多要求學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礎上進行主觀答題,作文更是要求學生完全自主生成。這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路徑時,更多地關注學生理解與生成能力的培養,更多地采用互動會話的模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與靈感。思想政治有其學科特點,不能照搬照抄,但仍有可借鑒參考之處。作為文科代表科目,思想政治給人留下最深印象莫過于古板式記憶,理科生更是對其龐大的背記量望而卻步。而實際上,現實生活中思想及政治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思想政治科目本身具有一定的新聞性。
一方面,立足于預成性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利用思想政治的新聞性進行發散,鼓勵學生在一定的材料基礎上生成自己的觀點,能夠在知識點之上進行延伸,即對知識點進行活用,而非照搬照抄。另一方面,立足于生成性教學模式,并借鑒語文等科目生成性教學的經驗,教師可以允許學生在課后針對課堂思想政治話題進行完全生成訓練,以生成作品的展現,并對作品進行評價。
為了更好地激勵學生課堂生成,實現高效率互動,教師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對學生的評定方式,在對學生予以評價時,除卻卷面成績,也予以課堂生成成果一定的比重。考慮到中國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生源素質高低不齊的狀況,教師應據實際課堂情況對學生生成加以適當引導,生成成果形式由學生自由把握,無論是視頻、論文、演示文稿、辯論賽、話劇表演等,都可按一定比例計入學生思想政治學期得分以內。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政治敏感性,鍛煉思維敏捷度,實現生成性教學課堂目標,改變思想政治科目僵硬的形象,從長遠來看又可以實現各科目的相互促進,并與大學課堂形式相接軌,為學生發展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羅祖兵,生成性教學及其基本理念,教程·教材·教法,2006,(6),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