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蓉 陳志波
摘 ?要: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教育部著力構建“三全育人”教育工作體系,倡導教育工作從“單”轉向“全”,多方面構造多維、立體的育人體系,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養水平。紅色文化作為優秀的思政教育資源,是構建“三全育人”教育工作格局,實現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也是打開“三全育人”教育工作格局的有益途徑,但就目前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現狀來看,仍存在許多的不足,弄清紅色文化的內涵,通過重新思考紅色內涵的豐富含義,再結合“三全育人”教育工作格局探索紅色育人工作的方法,最終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是文章即將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三全育人;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22-0013-03
Abstract: Since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ountry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ve focused on building a "three-whole" education work system, advocating turning the education work from a "single" aspect to a "full"one, constructing a multi-dimensional and stereoscopic education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level about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the universities . The red culture as an excellent resour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educational work pattern of "three-whole" education and realiz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the education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s well as an effective way to open up the educational work pattern of "three-whole" education.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volvement of the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shortcomings in existence.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ed culture, to rethink the rich meaning of the red culture, to explore the working methods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the red culture combined with the mode of "three-whole" education ,and eventual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question to b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three-whole" education; the red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紅色文化的內涵
(一)“紅色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
通常來說,我們談到紅色文化,大多指的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奮斗中逐漸形成的一系列正面、向上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等優秀的精神品質。這里的革命奮斗時期包含共產黨成立起的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直到建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等歷史階段,貫穿整個革命奮斗時期,不僅是黨革命奮斗的靈魂沉淀,也是中國人民奮斗的精神結晶。紅色文化有眾多的體現形式,紅色英雄人物、紅色故事、紅色遺址、紅色音樂舞蹈等藝術表現形式均是紅色文化的載體,紅色文化中的“紅色精神”,可以高度地概括為堅定的理想信念與高遠的人生追求;崇高的愛國熱情與堅貞的民族氣節;不畏艱辛的頑強毅力與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求真務實與與時俱進的實踐精神以及清正廉潔與無私奉獻的工作作風等,是紅色文化中紅色基因的所在,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內容根源,是思政教育的精神根基與人文基石,是高校培養青年的力量源泉。
(二)紅色文化是開放的、發展著的精神傳承
紅色精神、紅色景點、紅色遺址、紅色學習基地等已經成為紅色文化的主要物質表現形式,把紅色文化放入了歷史革命階段中進行思考。其實,從紅色文化的精神傳承來說,紅色文化是超越時間限度的,是不斷發展,包容并蓄的精神傳承,不僅存在于黨和人民的革命奮斗和發展建設時期,同時隨著時代的推進,與人民的探索實踐,又凝結出新的精神文化,它貫穿在現在改革發展時期,也生長在未來的建設時期,不僅影響了前人,也激勵后者①。例如,今天的中國奧運精神、中國制造精神、新時代的軍人風范等均是紅色文化的延續,感動中國人物、時代楷模等都是當代紅色精神的代表,共同譜寫了紅色文化的新篇章。由此,我們將紅色文化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尤其要注意紅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性,不僅要擅于弘揚過去的紅色文化,也要善于宣傳今天的紅色精神,要講好身邊的紅色故事,講活當代的紅色精神,努力幫助學生學習、理解透徹紅色文化中的寶貴精神與珍貴品質。
二、紅色文化與“三全育人”的關系
(一) 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構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應有之義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②明確指出了高校思政工作關系著培養什么樣的人,同時“三全育人”工作格局要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則德育為先,因此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同時為此指明了工作路徑,提到了三個“要”:要培養學生“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奮斗的遠大理想”,要培育學生堅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要激勵學生“珍惜韶華、腳踏實地,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飛揚的動力”,三個“要”可謂紅色文化的生動描述。紅色文化的核心在于遠大的理想信念、濃厚愛國主義情懷、高尚的道德情操與優良的品德素養等精神價值上,是督促青年學生不斷向上精神之源,其中的英雄、烈士形象是德育的最佳典范。因此,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三全育人”工作的應有之義。
(二) 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筑牢“立德樹人”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時常參觀革命基地,號召大家永遠懷念革命先輩,強調要“傳承好他們的紅色基因”。③紅色文化的核心在于紅色精神,也就是紅色基因的所在,紅色基因是思政工作的精神之源,是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精神根源,只有傳承好紅色基因,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引領作用,讓學生從外至內充分地接收紅色精神的滌蕩,從靈魂上塑造自我,將紅色基因刻入學生的心靈,發揮基因的復刻作用,才能切實地將學生成長成才的根系扎深扎穩,才能筑牢德育的基石,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同時,紅色基因飽含了革命先輩在為祖國奮斗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沉淀,與新時期“立德樹人”,為祖國培育可靠的建設者與接班人的工作目標一脈相承,紅色基因的遺傳性質時刻提醒我們,新時代的思政工作亟需紅色文化的引領,只有將紅色文化永續傳承,才能將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基因延續下去,才能將思政工作做在實處。
三、紅色文化融入三全育人的途徑
“三全育人”教育工作機制的提出順應了我國新時期教育發展的需求,體現了國家對人才培養工作方式從“單”發展到“全”與不斷向育人體系立體化發展的全新要求。要做好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需要從“三全育人”工作的格局出發,理清“三全育人”豐富的科學化內涵,結合紅色文化,深入思考融入思政工作可行的方式和途徑,才能提高紅色文化育人的實效性,突顯紅色文化的育人優勢,最終切實增強思政工作的成效,達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1. 全員育人是“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首要含義,強調在高校教育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校內外的全體對象參與到教育中,教育不單是學校、教師的任務,更是社會、家庭的責任,社會和家庭都應當明確育人的意識,積極投入育人工作中。作為高校,在開展紅色文化融于思政工作過程中,思政工作隊員是首要先鋒,包括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和導師在內的大思政工作隊伍都應第一個提高自身的意識站位,加強認識與學習,領頭做好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參悟紅色文化的精神,主動把紅色文化的豐富資源帶入育人工作,爭做紅色育人的專家,提高紅色文化素養,在學校育人隊伍中樹立出榜樣。“全員育人”強調,育人不再是教師的專責,學校專職行政事務的干部,提供學生后勤保障服務的人員,任何一個在學校獻力的教職工都應成為育人工作的一員,工作的過程就是育人的過程。開展紅色育人工作,應當在思政隊伍充分發揮先鋒帶頭作用的基礎上,以點擴面,帶動身邊的教職工提升育人意識和育人水平,敢于和善于傳播紅色文化,積極扛起育人責任,充分把紅色育人工作納入業務工作中,推動學校形成教學、管理、服務多面、立體、充滿正能量的育人環境。
其次,要提高同伴育人教育水平,抓好學生干部教育。大學教育與中學以單一的課堂教育為主不同,大學階段,學生除受課堂教育外,課余的大量時間是與舍友、好友、學長學姐、社團組織一同度過的。在教育過程中,自我學習與同伴引領上升到了更高的位置。在開展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過程中,應著重抓好學生干部教育,通過“青馬工程”、“黨員進宿舍”、“青年講壇”等學生校園主流平臺首先打通紅色文化育人的通道,培養一批深受紅色文化影響,各方面修養成熟的先進學生,發揮他們的榜樣引領作用與同伴影響作用,帶領身邊的同學一同進步,快速成長。同伴引領具有教師教育難以擁有的優勢,同伴引領親和力更強、溝通接受更快、認可度更高,有效利用同學間的影響,能夠讓紅色精神得到更為高效的傳播,讓思政教育更輕松地走進學生,使思政教育入腦入心得到更好的貫徹。 再次,高校要主動引入社會教育,發揮社會教育的功用,形成社會、學校教育的合力。目前,在紅色育人教育中,大多呈現這樣的現狀,校外紅色文化育人基本以紅色基地(博物館、紀念館、紅色旅游景區等)育人的形式存在,紅色基地多數自行發展,面向社會多個對象開發,難免會以追逐自身利益甚至是經濟利益為目的,紅色育人意識欠缺,與學校的合作,限于簡單的參觀學習,育人成效發揮不夠顯著。如何充分利用紅色基地的育人資源,強化紅色基地的育人擔當,尋找二者利益的共同點,提升合作層次,共同為育人做貢獻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從紅色基地的師資資源共享、基地的紅色研究合作、優化教學與實踐結合、利用重要節點開展紀念活動等方面出發,或許可以找到更好的途徑搭建社會育人與高校育人的橋梁,摸索出一定教育配合模式,充分發揮校內外育人作用,搭建“全員”育人的教育工作格局。
2. 全程育人強調高校育人工作應突破固有的教育時限觀,不僅突破課堂時間的授課時限,也要突破大學教育即四年教育的認識,要將高等教育從學生踏入校門起貫徹到踏出校門后,甚至更為長遠的時間。同時,還要打破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各塊育人體系間的時間藩籬,將育人工作貫穿大學的各個階段,貫穿大學的全過程。當我們把紅色文化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時,首先,應科學分析學生成長的規律,根據四年中,學生每個階段存在的特點與遇到的問題,針對性的挖掘紅色文化育人資源,開展思政教育。面對新入學的學生,可重點結合紅色文化中革命者對共產主義的終身追求、對人民福祉的不懈奮斗,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盡快明確大學階段的奮斗目標,同時宣揚勤奮學習、嚴格自律的精神,幫助學生盡快從中學的學習方式向獨立自主的學習方式轉變,克服“一上大學就松懈”等不良習慣的養成。大二、大三是大學生活與學習的積累期,也是大學階段的關鍵時期,思政教育面臨的多種育人問題也多容易在這個時期的學生中顯露跡象,此時的思政教育應建立多方面的關注,學生常見的思想意識動搖問題、學習倦怠問題、感情困擾問題、個人增長才干問題、品質毅力錘煉問題、職業生涯迷茫問題等,都將在這個階段集中顯露,針對這些問題,可以與紅色文化中的人物和故事作為示例,對學生廣泛開展愛國教育、人際關系教育、情感教育、品格教育、價值觀教育等,幫助學生及時調整,逐步完善自我,全方面的成長,順利地踏入畢業期,為今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礎。大四是大學生思政工作的成熟期,除了對已形成的學生品德進行鞏固教育、繼續抓好問題學生教育外,還要注重結合紅色文化對學生開展愛崗敬業的職業教育,心懷祖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甘于付出的奉獻教育,恪盡職守的責任教育,為學生踏入社會把好最后一道關。
此外,全程育人,不僅強調將教育貫穿大學的全過程,更深遠的目的在于,通過大學階段的教育,樹立健康的人格,幫助學生在大學階段能夠健康、順利完成學業的同時,讓學生在未來漫長的職業生涯和整個人生道路上都能獲益,形成育人的可持續發展。這個“程”從大學過程延申到了人生過程,從短期轉向了長期,因此我們在開展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重點注意思考什么樣的品質是人格的基礎,什么樣的問題是將來學生會遇到的問題,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才能避免將工作淪為形式,才能讓紅色精神內化入心,外化于行。
3. 全方位育人強調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載體,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等多方面的途徑開展育人工作,在學校教育中,教育載體又體現為課程教育,獎助勤體系,學生團體組織,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創新、校園生活服務等多個方面。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工作,應重點從課程育人優化、校園文化建設提升、紅色育人實踐創新三個方面入手落實,借助紅色文化串起課堂、實踐與校園文化三環節,貫徹深入,筑牢全方位育人的基礎框架。首先,課程育人方面,應結合紅色文化與思政課程開展深入的研究,結合課程教育的內容整合紅色文化中人物與事跡,著力進行梳理和提煉,逐漸探索形成一套完整的案例教材,或者結合當地紅色文化發展的現狀,通過科研與課程結合的方式輔助教學,不僅幫助改善課堂單一的教學模式、提升課堂吸引力,同時創新優化了課程內容,提高了課堂教育質量和水平,進而提升思政育人的實效。④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需要深耕細作的軟工程,優良校園文化氛圍的形成,需要優秀文化的長期浸潤,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若能加以運用,將其廣泛融合到校園文化傳播中,將極大地有助于校園文化的提升,可以借助藝術的感染力進行校園紅色文化的宣傳,借助學生喜愛的攝影、繪畫、音樂、雕塑等藝術方式傳揚紅色文化中的人物和精神,結合新時期青年喜愛的快閃活動、分享會等線下活動傳播紅色文化,通過易班、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宣傳紅色文化,借助先進的VR技術展示紅色文化等等。通過利用紅色文化使得校園文化精神的豐富內涵、思政教育的內容得以充分的表現和弘揚,對活躍校園文化,打造積極、熱情、充滿正能量、健康的校園育人環境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結合紅色文化開展社會實踐,已經成為思政實踐常用的教育方式,但大多數都局限在參觀、走訪合影等簡單、粗淺的活動內容,一場實踐下來似走馬觀花般的觀光旅游,已經很難再提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參與熱情隨之降低。如何深掘紅色文化的精髓,創新活動形式,提高紅色文化實踐育人實效是目前紅色育人融入思政實踐的當務之急。可以通過頭腦風暴法讓學生自己設計活動方案等推動實踐方式的創新,活動過程分塊組織,分派落實到每一個人的方式,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通過擴大參與范圍的方式擴大學生的參與度。同時,思政工作者應多縱向思考如何把實踐活動做細、做深,活動除了參觀、聆聽講解外,還可增加VR影片、紅色閱讀、紅色手工等環節,甚至可以鼓勵學生開展紅色宣講⑤等方式,不僅強化理論學習也豐富了活動的體驗,提升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思考,幫助學生帶著問題、帶著心去實踐,深化了實踐感知與體驗,是提升紅色育人實踐的有益嘗試。
注釋:
①高翩翩.地方高校紅色文化傳承與引領創新模式探究——以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8,5(29):288-289.
②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 2016-12-09.
③習近平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向革命烈士敬獻花籃時的講話[N].2016-02-02.
④曾祥明.高校思政教育中紅色文化資源的運用研究[J].沈陽干部學刊,2018,20(04):62-64.
⑤周利生,湯舒俊.紅色文化“五三”育人模式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探索——以江西師范大學為例[J].江西教育,2017(12):4-5.
參考文獻:
[1]鄭永廷,李雪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難題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09):112-116.
[2]楊曉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論意蘊、現實難題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8(18):4-8.
[3]梁寧娜.關于高校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9(04):242-243.
[4]王耀鴻,王鈺鑫,周利生.在大學生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著力點[J].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5,20(01):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