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寶蘭
關鍵詞:農村小學;高年級數學;問題驅動的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3-0135-01
1.“問題驅動法”的特點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
新課程改革以來,為教育教學工作注入了新鮮的動力,教育觀念也變得越來越前衛,但是,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較深,應試教育無法徹底扭轉。擺脫農村教學傳統的一對一硬性接受課本知識教學模式,“問題驅動”采用課前對學生進行提問的形式了解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的理解, 對課本中有關抽象的問題盡情的想象構造物體形狀,教師對學生所展開的想象進行修改指導。教師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此類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從而達到“知識”到“能力”的轉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邏輯推理能力。例如,把一個底面直徑2分米的圓柱體截去一個高1分米的圓柱體,原來的圓柱體表面積減少______平方分米。先想象一下圓柱的形狀,然后想象一下圓柱體截去高1分米的圓柱體形狀,借想象來計算截完后的面積后得到結果3.14×2×1=6.28(平方分米),原來圓柱的表面積減少了6.28平方分米。從基礎的課本圖形到從頭腦中想象以及實際的應用解決,能夠充分發揮主動能動性、邏輯推理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變通能力。
(2)以客觀事實為主線,實事求是
知識來源于生活,一切知識的源泉來源于實踐的探索得出的結論。小學數學自然離不開生活,同時數學應用于生活。問題驅動之所以注重實際,是希望主體根據客觀的事實去探索研究,追求知識最終產生的結果;發現客觀的規律,舉一反三,形成理性的邏輯思維;分析問題的起始,追溯其本源、結果;解決探究之前的問題加以修飾研究理解。案例分析,我們在對小學六年級比例的知識進行學習中,我們不要一味的只為學生講解一些學習內容,而是要讓他們自己去探索比例的知識和內容。例如,升國旗時大家都見過國旗,但是大家知道國旗的長和寬是多少嗎,如何設計才能夠使它更加合理、美觀呢,這就需要我們通過比例知識進行計算和分析。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不同的想法,可能更多地是想象,但是作為主體的他們可以回家或者關注不同的動物進行觀察分析研究。這使得學生能夠從生活中發現知識的來源及應用,避免了對虛幻的想象以至脫離事實。
(3)注重知識形成的過程,靈活應用
應試性的教育往往對知識進行死記硬背,不能靈活的應用,從而形成同樣的題型只會做一個,適當的改變一下題目就變得毫無頭緒,知識不能全面的掌握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只是這個重點背完之后就算是掌握了,卻忽略了掌握知識的本質是什么。對知識的掌握是對知識的牢記、知識的理解、知識的靈活應用的形成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培養學生這種能力。例如,教師在講長方形面積的時候,課本公式是長*寬,老師首先要讓學生想象一下長方形是什么形狀,用生活中的物體來說明一下長方體有什么特征,然后老師指出長方形的長跟寬并對長方形進行計算。進一步對學生提出問題,正方形算是長方形的一種嗎,答案是確定的,進而對正方形面積公式進行總結研究,得出正方形的面積公式。通過對長方形面積的理解演變為正方形的面積探究,從而加強學生對面積公式的記憶與運用,不用再繁雜的重復記憶,在探究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與邏輯能力。
2.“問題驅動法”在小學數學教學的作用
(1)打破抽象化到形象化轉化的障礙
抽象化是指只能發揮想象虛幻,對現實沒有或者與現實東西相似但是沒有被創造的形狀、物體、實物等等;形象化與抽象化往往相反,形象化是對實體的描述,有實物的存在對照,實際存在的東西;用具體形象化的事情解釋抽象化的知識體系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作為一個小學生,受年齡智力的影響,這種轉化需要在一步步的學習中養成。問題驅動法就是解決此類問題關鍵之重,運用課堂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指導,以客觀事實為主線對抽象的知識系統化實際化,應用具體的數字來指代事物及其相互關聯的知識點,教師是這個過程中引路人,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2)形成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是一個主體對問題的理解、解讀、分析、思考、推理、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不單單應用于教學接受知識的過程中,而且滲透在日常生活中,貫穿生活的一切。在問題驅動中,對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分析推理得出結論是一套不失嚴謹的邏輯思考體系。在課堂中,對問題的研究及解決形成嚴謹的思維方式是掌握知識,靈活應用數學知識,產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前提,從而產生理性的分析、解決問題的結果。
(3)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主體在被動的接受一些既定的知識,沒有自我接受力也沒有選擇權,是被迫的一種形式。而作為問題驅動的作用,就是改變這種既定的模式,還原學生的自我主觀能力,給予課堂一種活潑輕松的氣氛,學生可以自動將教師傳授的知識自動儲存到自己的知識存儲庫中,搬運到自己腦海中。
總之,農村小學高年級數學“問題驅動法”的應用進一步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的詬病,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活躍了課堂的氣氛;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實現抽象性向形象化思維的跨越,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發現、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詹茂堂.“問題驅動法”在農村小學高年級數學中的應用[J].名師在線,2017(08):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