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慈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3-0159-01
1.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內涵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的核心理念是教會學生“做人”。課程學習本身是兒童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真實體驗生活、主動參與生活、創造生活的過程。體現課程的生活性是教學重要的環節。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從生活中鮮活的事例里學到知識,把生活引入書本,再從書本走向生活,指導學生的言行,從而體現了《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生本化。
2.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方式的應用策略
(1)教學目標的生活化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規定:“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是課程的核心。”要讓學生熱愛生活,首先是要了解生活。部編版教材是針對全國各地的學生編排的,內容有普遍性與代表性。制定教學目標時應結合當地學生實際生活來制定教學目標,才能讓教材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才能讓學生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多地認識。例如,一年級下冊的《吃飯有講究》,制定的教學目標如何體現生活化呢?在教學這課前,可以先調查一年級學生在家吃飯的狀態與平時吃的食物特點。通過調查,發現低年段孩子在家吃飯存在許多問題,如不按時吃;邊看電視或手機邊吃;只吃魚肉,不喜吃蔬菜;甚至家長喂著吃等。針對這些結果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注重餐桌禮儀;能在餐桌上幫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這些目標是從學生的生活中來的,又能用來指導學生的生活。
(2)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第一,引入生活化實例,營造愉悅情境。教師在教學中合理地導入一些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幫助學生的理解,也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重大作用。導入的生活實例能夠讓課本中圖片更加生活化,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所以就要求教師在上課前能根據課本知識尋找一些實際的例子,或讓學生課前搜集生活中的事例,在課堂上進行展示,把這些生活中的例子作為教學的切入點,讓學生更加融入到課堂的學習中,促進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開開心心上學去》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回憶幼兒園時的生活:幼兒園是怎么樣的?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再與現在的學校進行對比,發現現在學習的學校有什么不同?在這所學校里你都學到些什么?認識到哪些新的朋友等等。
第二,創設生活化情境,激活教學氛圍。教師在教學中要及時去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置一些適應學生的生活化情景,讓學生更加自如地在課堂中進行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參與到教學情境中進行學習的探索。教師在課后及時與學生溝通,關注學生關注的事物,并在實際生活中選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素材結合到課堂上,豐富教學的內容,讓教學的實踐活動更加吸引學生的眼球,幫助學生在教學中真切的感受到內容含義。例如,學生在學習《別傷著自己》這堂課時,為了讓學生真實的體驗到安全的重要性,加強防范意識。教師課前讓家長提供些孩子在家做危險事情的小視頻,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播放,創設出不同的危險場景,如在家玩打火機,爬到高處拿東西等,讓學生進行判斷:這樣做對嗎?應該怎樣做才安全呢?有了具體的生活化的場景,而且學生成了自己討論的對象,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極大熱情,討論時就有話可說。討論后教師再進行總結,就切實地落實學生安全生活的教學目標,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第三,設置生活化問題,激發參與積極性。教師在教學時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不斷讓學生的思路得到擴寬,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積極思考,鍛煉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在課前要積極尋找素材,給學生們設置一些生活化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所學習的相關知識對這些問題進行解答,讓思維運轉起來。例如,學生在學習《上學路上》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對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提出問題:你們是怎么來學校的呢?都會走過哪一條道路?有什么標志性的建筑嗎?讓學生對自己的上學路上的情況進行分享,同時給予一些鼓勵,引導學生對課程的了解,通過貼近生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地融入到課堂,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提高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通過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指導,能夠讓教學活動產生更有效的作用,促進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指導學生對社會生活的了解更加深入。同時,用核心素養理念指導教學,更能順應小學生認知世界的發展規律。因此,加強核心素養理念下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從而落實小學道德和法治的課程目標,最終構建優質課堂。
參考文獻
[1]張永芬.呵護人生最美好的開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J].考試周刊,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