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希 鄭嘉楠 盧佳慧
摘要:化歸思想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所強調的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要運用到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化歸思想應落實到教學中去。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化歸思想,應遵循簡單性原則、長期性原則、適應性原則,在進行教學前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化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化歸思想,在課堂后要鞏固化歸思想的運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化歸思想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課程內容要反映社會的需求、數學的特點,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它不僅包括數學的結果,也包括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和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1]化歸法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化歸即轉化歸結的意思,化歸法就是把當前有待解決的問題,通過轉化,歸結為已經解決或容易解決的問題[2]由前人觀點可見化歸思想的重要性,而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化歸思想的應用也十分廣泛并且重要,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化歸思想,這有利于學生系統的掌握數學知識、養成良好數學思維習慣、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品質、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一、培養原則
(一)簡單性原則
化歸思想的核心在于問題的轉化,化歸法就是把實踐問題轉化為典型的數學問題、較容易解決的數學問題或有代表性的數學問題。化歸是一個利用變形等技巧把問題由復雜到簡單、由未知到已知、化抽象為具體的過程。化歸對象是復雜的,但是目標對象是簡單、已知、直觀具體的。例如:低年級段的教材也是用非常直觀的表達方式,在加減法的運算的教學中,會將具體的物體畫出來,5+3=8,會畫五個蘋果和三個蘋果。在中高年級段,可以利用線段圖等工具將問題直觀化,使問題解決方便許多。
(二)長期性原則
這個原則體現在思維方法的培養的過程之中,我們需要長期滲透化歸思想,并且反復練習,強化運用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我們在低年級段會使用簡單的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即問題代數化的過程例如:小紅班里有女生13人,男生比女生多4人,問男生有幾人?答案是13+4=17,這就是簡單的問題代數化。在中高年級段,要求學生的水平達到另一個高度,要學會簡單的數形結合。如在三年級的《相遇問題》中,學生會接觸到簡單的線段圖。在高年級段,我們對數形結合的要求更進一步,在學生學會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之后,學生會嘗試計算多邊形內角和:將多邊形轉化為若干個三角形計算。
(三)適應性原則
適應性原則強調轉化的目標對象一定要適應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適合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和背景知識,不會引起認知沖突等。適應性原則是對簡單性原則的更加深層次的補充,要求轉化對象應該適合學生。如布魯納就是利用學生以往積累的生活經驗,讓兒童學習和驗證了乘法交換律:設計一個天平,在天平(帶刻度的天平)的一邊6的位置掛上3個物體,引導學生在另一邊的不同的位置尋找各種能使天平平衡的可能,并記錄下來學生在面臨這個新問題時,可能會通過天平而聯想到自己平常玩翹翹板的經驗。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并進行一系列的嘗試后很快就知道3的位置掛上6個物體。
二、培養策略
(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化歸思想
深入挖掘,認真理清教材中化歸思想的脈絡。清楚化歸思想在教材中的分布,對含有化歸思想的知識點明確化歸對象、化歸方法和化歸目標。如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時,化歸對象是平行四邊形,化歸目標是長方形,我們通過割補法的化歸方法來將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表現出來,從而達到化歸對象與化歸目標間的轉化;之后的三角形面積的推導也是一樣,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補成一個完整的平行四邊形,從而實現三角形的面積的計算;后來的梯形面積方法與三角形類似。三個教學的過程間高度在不斷提升,但是期間的化歸思想是沒有改變的。
(二)在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化歸思想
1.從思想上提高對化歸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認識,并把它作為教學目標。
2.在課堂內的復習環節復習新知識。例如,對于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整十數”的新授課,就要復習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整十數加一位數”的內容。在教學生“34+4”“24+5”“26+3”之前要復習“20+4”“30+6”,目的是讓學生可以通過拆分,將“34+4”轉化為“30+4+4”來計算。
3.用含化歸思想的故事引入,例如講解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100以內數的連加這一知識點時,可以用我國古代曹沖稱象的故事引入新課,故事講完之后提出問題:曹沖是怎么稱大象的?引導學生發現是將等量轉化法運用到問題之中,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計算100以內數的連加。
4.運用動畫演示。這一點在圖形與幾何之中體現的較為明顯。可以制作PPT的動畫效果來展示三角形內角經過剪拼之后為成為一個平角。在三年級的周長計算這一課時之中,也可以利用動畫做出效果來計算部分不規則幾何圖形的周長。
(三)在課堂后要鞏固化歸思想的運用
把“化歸思想”落實到具體的作業中。化歸思想隱含于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單憑平時的教學,不足以引起學生的重視,以致不了解其重要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應擬定專題訓練,促使學生了解同一數學思想方法在不同階段的作用,認識到“化歸思想”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基本策略。“尋求正確有效的解題思路,意味著尋找一條擺脫困境、繞過障礙的途徑。”[3]課后習題的布置十分有必要,化歸思想作為一種觀念,培養需要長時間的滲透和訓練,還有學生自己思考從而消化吸收的過程。
化歸思想在小學數學中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思想方法,本文對化歸思想在教學當中的應用從原則和策略方面進行一定分析。化歸思想習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循序漸進反復訓練。只有教師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之中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予以滲透化歸思想,不斷嘗試、不斷總結,才能提高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金成良.化歸法與遞推法[J].江蘇教育.1995(7).
[3]趙小云、葉立軍.數學化歸思維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