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峰
摘 要:博物館是民族文化和現代文明的重要場所,館藏品是歷史、文明的重要載體,新時期博物館社會功能的發揮離不開現代技術,也離不開人才。本文主要就新時期博物館的建設現狀、建設內容以及對現代人才的需求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為博物館的建設提供幫助。
關鍵詞:博物館;人才需求;對策建議
引言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新時期博物館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離不開現代技術的支撐。目前,博物館人才保障制度與時代發展不相符,存在著較多缺陷,不少瓶頸問題亟待解決。待遇、職稱不相稱,專業受限、人才流失等現象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因此,博物館需要與時俱進,打破常規,實行更加積極開放的人才政策,大力推進專業化高素質人才建設,為現代人才智力的發揮創造足夠的機會和保障。
博物館集歷史、文化、科技于一體的綜合性歷史文化場所,是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并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的社會公益性機構[1],涉及文物保護與研究、文化傳承與展示、社會教育、信息傳播、觀眾與社會服務、國際文化交流、文創增值與營銷、促進社會認同、休閑娛樂、文化旅游地等諸多方面[2,3],具有公益性、知識性、傳播性、體驗性、群眾性等特性,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館藏品較少,社會功能發揮不全,有待提高。
博物館人才需求分析
新時期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僅局限于物質生活,而是日益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博物館社會功能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移而發生變化,其強大的社會服務功能使博物館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其中人才資源配置直接影響博物館社會功能的發揮,影響博物館未來的發展。
(一)管理團隊
優質管理源自一支專業團隊,眾人集其所長,統一管理,統一合作,統一服務。企業生產離不開管理,社會組織離不開管理,商品銷售離不開管理,任何組織機構的運營,管理是重中之中,離開管理,寸步難行。博物館是公益性服務場所,又保存著諸多歷史文物,日常工作的開展更加需要高端管理團隊來實現博物館的社會功能。例如,日常人員管理中,工作人員分布于各個展廳,如何監管?公共場所的衛生如何保持整潔干凈?大流量的觀眾出現時,如何預防突發事件?工作人員如何服務好觀眾?展陳文物如何保護?這些看簡單的事,沒有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和盡心盡責的管理團隊是難以實現。俗話說“兵雄雄一個,將雄雄一窩”,管理團隊的能力素質直接影響管理績效,甚至文物的安全。從以上方面來看博物館管理團隊的建設是關鍵,高端管理人才引進是時不可待。
(二)專業團隊
文物考古研究是博物館工作的核心,要充分發揮專業團隊的作用,凝心聚力,挖掘歷史文物的社會價值,形成大眾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目前,博物館普遍面臨專業團隊力量薄弱的突出問題,具有考古領隊資質的專家極少。因此,博物館要發揮“傳、幫、帶”作用,自主培養專業考古隊伍,同時市場對資源的調配作用,不湯招聘新生力量,充實隊伍,提高文物考古的實力。
(三)技術團隊
文物來源于考古,考古服務于文物。文物鑒定需要現代高端技術人才,傳統鑒定方法是對同類文物進行分類對比、辨識和綜合考察,而現代鑒定方法是運用高新技術對文物進行分析鑒定,文物鑒定者不僅需要具備淵博的文博知識和技術技能,而且還要對文物做假等知識了如指掌[4]。而過去文物鑒定者多半是文博專業,對現代技術的操作使用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困難,如何利用現代先進技術,對文物作出準確鑒定,高端技術人才是關鍵。據調研:博物館在考古方面對文物的鑒定主要采用傳統方法,文物鑒定科技含量較低,信息化技術、互聯網技術、現代傳媒技術等技術含量不高,制約著博物館的發展。因此,博物館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在人員需求招聘過程中要重視高端科技人才的引進,依托科技建設博物館,依托人才提升博物館工作效率,保證博物的社會功能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
博物館人才建設的對策
人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發展市場經濟需要人才,構建和諧社會更需要人才,人才的優劣,人才的競爭成為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博物館應結合自身的發展實際,建立適合文博事業發展的長遠規劃,形成人才引進來與走出去的人才保障體系。
(一)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博物館在人才引進主要是文博專業的人才,但是,新時期博物館功能發生了較大變化,博物館要根據崗位需求調整人才引進方略,保證博物館各項功能的實現。新時期博物館不僅僅局限于文物考古,而是融考古、科技、文化、歷史于一體的綜合體,方方面面相互銜接、相互制約、相互平衡,引進復合型人才是博物館未來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加大繼續教育力度,形成國家、單位、個人三方面負擔的繼續教育投入機制,支持、鼓勵在職人員自我脫產進修深造[5]。并發揮友鄰博物館的優勢,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促進人才自我培養。加大科研經費投入,簡化研究項目申報程度,上下聯動,建立“一站式”服務平臺,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的活力,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三)完善人才后勤保障機制。首先要解決好人才的戶籍簽證、子女入學、醫療保險等,實行“一站式”受理服務,千方百計幫助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其次對有貢獻的科研和工作人員實行褒獎,樹立旗幟、標桿,提升全館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對于從事研究工作人員,在重大考古和技術創新過程中有重大突破或貢獻的進行獎勵,激發其創造性。其次,打破職稱評審的限制。職稱評審必須與時俱進,打破常規,實行更加積極開放的人才政策,克服職稱評價范圍過窄的問題,打破專業限制、行業內外、工作崗位、人事關系等制約,突出貢獻與業績,創造便利條件,暢通職稱申報渠道,打通專業職稱評審的壁壘,讓作出貢獻的人才有成就感和獲得感。
結語:
博物館是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保存場所,館藏品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一個城市文化的新標簽。中國擁有博物館4000余個,對傳承中華文化,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人才是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保證。博物館的收藏、研究、教育職能都有賴于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去實現[6]。”博物館社會功能的充分發揮需要大量人才,文物考古、挖掘需要大量人才。因此,博物館要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加大高技術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增強文博事業研究實力,提升文化熏陶的內蘊,不斷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
參考文獻:
劉紹南.智慧博物館支撐技術應用探討[J].首都博物館·2017,366-372
https://www.sohu.com/a/228509787_426335
趙曉璐.“互聯網+”視角下的公共文化資源數據庫建設模式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8
趙永剛.對于博物館數字化建設與文物管理特點的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4:84-85
張乃鈺.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與文物管理特點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125:84-84
崔維新.互聯網+背景下的博物館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J].人文天下,2017,1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