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潤玉
關鍵詞:互動模式;小學數學;多元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2-0056-01
互動教學法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在做好與學生的互動之外,還需要充分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學習,這對于改善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幫助。教學評價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互動模式下的教學評價更加多元化。
1.互動教學概述
互動教學模式離不開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共同努力,以達到學生學習知識技能和學習方法的綜合性教學目的,可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也可以促進教師專業的提升。互動教學自身具有比較明顯的特征,比如復雜性和動態性。利用互動教學法進行教學,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大的學習空間,這有助于學生思維的活躍,當然學習空間變大的同時也會帶來更多種類的知識,那么就會給課堂增加一些復雜性,同時互動教學具有很強的動態性,在互動模式下,要求教師面對眾多的新信息時產生動態性的發展以滿足教學方式的要求。
2.小學數學課堂互動教學實踐
(1)導入生成
課堂教學首先要進行的階段是課堂內容導入,它是展開課堂教學活動的前提,由于小學課程內容的特殊性,它需要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同時思維發散也要更廣,但是由于小學生生理年齡較小的原因心智往往也不成熟,難以集中注意力,所以小學數學課堂互動教學的關鍵就在于課堂內容的成功導入,這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學生的學習軌道進行引導。比如,教師在進行圓這一章節內容的講授時,就可以先進行課堂內容導入再進行互動教學,教師應該先設置一定的教學場景,比如可以讓10名學生站成一排,將一個玩具模型擺在隊伍的正中間,讓學生們展開投圈活動,不出意外的話,距離玩具最近的學生可以將玩具模型成功圈在圈內,那么學生肯定會產生疑問并向老師提出:這個游戲不公平,原因是10個人距離玩具模型的距離不一樣,距離玩具近的人更容易將玩具投中,那么教師可以借著這個問題向學生提問:怎樣站隊才能保證游戲的公平性呢?學生們會進行一定的思考和討論,會回答站成圓形,那么教師可以再問:為什么站成圓形大家就覺得這個游戲公平了呢?學生們會回答因為這樣站成圓形,玩具距離大家的距離都是一樣的,那么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就比較輕松地將圓的內容導入到課堂學習中,不僅能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圓的含義及性質,也能增強學生們的記憶。
(2)生成教學互動
互動教學的主體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盡可能為互動教學創造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在導入課堂內容后,教師按照一定的教學計劃展開下一步的教學,那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是互動教學的關鍵。比如,教師在進行按比例分配這一章節時,可以先設置一些課程相關的問題,通過課堂討論實現課堂互動,教師可以問學生:如果將24個蘋果分給男生和女生,同時男女比例為五比三,那么男生和女生分別能得到幾個蘋果?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后,學生們展開一定的課堂討論,可能學生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如學生會認為24個蘋果一共被分成了5+3=8份,那么每份就是24÷8=3個,可能還有其他的方案,在討論過后,教師將各個解題方法都列在黑板上并請小組代表一一進行講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也增強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對小學數學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3)互動教學下的多元評價體系
互動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關注著學生的心智特點,注重學生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與互動性。教學的最終環節是評價與總結,它主要是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在互動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處于相對主體的位置上,那么教師可以采取的評價手段也就相對多元化,比如,在對學生課堂表現進行評價時,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均分成幾組,讓學生在小組內對自己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及總結,也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對除自己之外的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由小組長對每個同學的評價進行總結,或是采用評分的方式,讓小組成員對其他成員的表現進行打分,最后加和的分數就是這個同學的課堂表現分數,這樣多元化地評價體系有助于學生更加清晰客觀地了解自己的課堂表現,對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互動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需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對于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改善教學效果等方面有很大的幫助。而課堂教學的最終環節是對課堂掌握情況的評價,互動教學中教學評價的方式是多元化的,這樣的評價模式更加客觀,也可以便于學生發現自己在課堂表現中的不足之處并及時糾正。
參考文獻
[1]曾琳玲.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多元評價運用[J].教育科學論壇,2018(17):37-39
[2]荊志紅.小學數學教學多元評價探索[J].學周刊,2017(17):158-159
[3]王彬.淺析小學數學課程評價的多元化處理[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