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靈娟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問題意識的培養;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2-0074-01
歷史學科是我國教育領域中最不容忽視的一項學科之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承載體,歷史書籍見證了我國浩浩幾千年來的蛻變。面對來自各個國家多元文化的沖擊,必須更加重視傳統文化的輸出和傳承,在歷史課堂枯燥乏味、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問題上,歷史學科應當采取根據對學生問題培養的可行性來進行課程改革創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在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掌握松散的知識點,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知識到主動的接受知識,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思考的能力。
1.歷史教學中培養問題意識的特點
(1)注重學習的實踐性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對學習內容的接觸和了解,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老師只是起輔導作用,主要是學生通過自主研究,網上查閱資料、和同學討論、實地考察等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以專題、問題或項目為研究性學習的載體
研究性學習不是單純的讓學生進行討論研究,它還講究一定的流程,通常是按照項目、課題、主體或者問題來組織課程,學生的知識獲得和能力的培養也都是以專題、問題或者項目的形式,更加系統深入。
(3)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
研究性學習注重的是研究結果這個過程,在該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可以形成一定的學習方法,并且和同學一起體會到了團隊合作的力量。其重點不在于對學習結果的探究,而在于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產生困惑以及一探究竟的心理,在這個心理的驅使下,主動、積極地去思考分析所學知識,并根據情況的變化提出相應的問題,然后在不斷的總結過程中得出解決方案。
2.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幾點方法
(1)安排學生進行歷史課程預習,增加課堂提問的可能性
教師要在展開新知識講解前布置相應的自主預習任務,讓學生們提前熟悉課本內容,樹立重難點知識,建立起初步的知識模塊。如果學生對于新課程的預習量較少,對課程內容沒有大致的了解,所以在課堂上呈現被動的狀態,只能接收老師對知識的講述,而不能針對自己的問題對老師進行提問解答疑惑。課堂知識預習在提升學生課堂主動性、促進中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以歷史教材“中國近代史”這一單元為例,學生在預習課文之后對中國近代史的時間范圍有困惑,可以向老師提問“1840年之前中國是清朝統治,之后也是清朝統治,為什么1840年之前就屬于中國古代史,而之后屬于中國近代史呢”老師便可以根據這一問題明白學生的疑惑在哪,并根據學生的難點有針對性的詳細講解知識。
(2)突出重點、靈活多樣,創設問題情境
首先要采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重點突出。采用競爭學習法,將班級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然后在課堂上讓每個小組派出一個代表來解答老師留的問題。在課堂上教師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給每一個學生提供自我展示、自我表達的平臺,并針對學生的發言和展示進行鼓勵或者補充說明,讓學生們激蕩思維。其次教師要利用好課堂,多準備些課堂教學資源,利用網絡收集大量的歷史材料、歷史視頻以及相關內容的圖片和新聞,使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例如,在進行《美國南北戰爭》這一節的教學中,學生對歷史故事不清晰,教師通過多媒體聚焦美國內戰,學生通過對視頻的觀看對一些懸念進行反思。
(3)指導與強調,提升學生的問題質量
由于初中歷史課程大多講述的是中國和世界的著名歷史人物、推動時代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及文物古跡,所以在教師的教授過程中難免會讓學生感到枯燥。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生的問題質量是提升的重點,由于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對課程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提出的問題難易程度也不同。因此老師要讓學生明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不代表學生問出的問題越刁鉆越難就代表掌握的程度越好,反而越基礎性的問題越有利于初中學生反復記憶知識點。教師應當在這方面加強指導和鼓勵,強調問題的多樣性,讓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教師在接受提問時的態度以應當平等友善,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不要輕視和忽視學生提出的非常規問題。比如在學習《洋務運動》這一課時,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去思考:首先是提出洋務運動時清政府的狀況如何,是什么樣的時代背景?其次是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為了什么?最后是洋務運動為什么不能完全成功,達到實施目的?先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的方向,再鼓勵學生去發散思維。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在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呼聲中逐漸被教育工作者重視起來的一種教育模式,通過將老師和學生教學角色進行轉變的方式來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它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實施歷史學科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希望教師能夠不斷反思教學模式,積極響應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號召。
參考文獻
[1]趙曉華.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4(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