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敏
摘要:隨著量化分析在企業經營決策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重視管理會計在企業經營決策中的價值便成為了應有之義,而精細化管理模式也為管理會計的實施建立起決策背景。管理會計作為具有交叉學科性質的會計門類,應充分發揮其兼有管理學、會計學應用體系的優勢。
關鍵詞:精細化管理;管理會計;企業;實施策略
精細化管理成為了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手段,企業通過精細化管理能夠在集約組織資源調配的同時,對各系統開展全面質量管理,進而提升企業在采購、生產、銷售等多個環節的運行績效。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精細化管理對于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性更加凸顯,該管理手段無論在去除過剩產能方面,還是在優化產能結構方面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然而,精細化管理績效的實現依托高水平的企業管理。隨著量化分析在企業經營決策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重視管理會計在企業經營決策中的價值便成為了應有之義,而精細化管理模式也為管理會計的實施建立起決策背景。管理會計作為具有交叉學科性質的會計門類,應充分發揮其兼有管理學、會計學應用體系的優勢。
一、管理會計在提升企業經營決策質量中的作用
(一)管理會計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視角
管理會計作為一門交叉學科,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視角。企業作為一類科層組織,其內在的技術組織形態也是影響經營決策質量的內生變量。而且,企業內在的技術組織形態構成了微觀層面的生產關系,所以通過在管理會計視角下調整這一技術組織形態,才能從根本上適應,企業因優化產能結構、固定資產重置而產生的生產力提升效果。同時,管理會計作為“分析報告會計”,其與企業管理人員之間形成了緊密的信息共享和輔助形態。這就決定了,應用管理會計所獲得的會計信息,將直接指導企業管理人員實施管理活動。從而,也改觀了傳統管理主要以經驗、定性為主的不足。
(二)管理會計是企業經營決策的重要方法
正是由于管理會計屬于交叉會計門類,其不僅具有會計管理所內含的財務內控職能,還需要管理學所賦予的整體視野。管理會計通過對企業資本循環進行整體考察,能夠對企業采購環節、生產環節、銷售環節的資金運行狀況進行分析,進而其分析結果能夠作為企業管理層進行財務決策的依據。管理學所聚焦的組織資源配置問題,在管理會計中則反映出在組織資源的價值層面進行合理配置,從而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管理會計是企業經營決策的重要手段
手段構成了管理會計具體的應用策略,從管理會計手段的應用中可知,其對于企業的經營決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內部隨時都在進行著資本循環,且生產環節作為企業價值創造的領域,其對生產資本結構的把握,以及在價值層面對生產資本數量的配置,都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產出/投入”關系。通過運用管理會計,便能對影響“產出/投入”關系的管理問題和財務問題進行綜合分析,進而為企業決策層的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二、管理會計作用于企業經營決策的切入點
(一)增強企業決策的經濟理性
企業管理者在決策時若仍相信自己的直覺和經驗,則將因自身的短視而可能使企業陷入到困境之中,且在很多時候這種困境是不可逆的。通過重視管理會計,依托財務數據來探析企業的內控績效,以及對決策的可選項進行期望值計算,則能增強企業決策的經濟理性。經濟理論對應著“有限理性”的概念,基于管理者個體的知識和生理局限性,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設。可見,增強企業決策的經濟理性,本質在于由管理會計來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二)提高企業決策的成功概率
如,在對固定資產重置與否進行決策時,管理會計的分析范疇包括:資產回報率、企業資金承受能力,以及該固定資產在運行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等。通過對這些要件進行量化分析,便能為企業管理者提供可信的決策依據。而且,隨著我國進入“互聯網+”時代,實體經濟也將由傳統經營模式轉向到與互聯網相融合的新階段。那么,在企業大力打造信息化平臺的過程中,管理會計基于自身的分析職能,也將為管理層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三)降低企業決策的信息干擾
這里的信息干擾主要涉及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實物變動信息,以及職能部門因利益訴求而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干擾。毫無疑問,管理會計基于會計信息而展開,并以會計報告分析作為重要工作內容,所以從企業資金循環的價值層面來進行分析,便能規避實物變動和其他方面所帶來的信息干擾。其結果便是,能抓住企業決策所需的本質信息。
三、企業管理會計的實施策略
(一)科學執行會計的原則
1.靈活性原則。管理學本身便是科學與藝術的融合,那么管理會計在應用過程中也應遵循科學方法和藝術手段相融合的思路。靈活性原則在這里的反映便是,財務人員應在權變管理思想下應用管理會計,使其適應企業所面臨的內外環境。
2.可操作原則。在應用管理會計時應追求“短平快”的效果,這樣能夠提高在管理會計應用中的“產出/投入”比值。而且,管理會計在應用中需充分利用財務人員現有的工作經驗,進而降低他們的人力資源轉化成本。
3.及時性原則。管理會計實踐的最終目的在于向管理層提供會計報告,并為管理層做出各類決策提供依據。為了減少會計數據失真所帶來的決策失誤概率,在開展管理會計工作時還應遵循及時性原則,而這與會計分期假設相聯系。
(二)提升財務人員的崗位意識
1.崗位培訓。崗位培訓的重點在于崗位意識,而對于意識的增進則需要創新工作方式。并在企業黨建工作開展的推動下,強化財務管理與成本控制活動的聯動開展。由于受到傳統財務內控習慣的制約,企業不少財務人員仍難以在短時間內自覺引入管理學視角。對此,應加強財務人員與企業職能部門負責人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也應屬于培訓環節,而互動的目的在于通過強化財務部門的服務職能,在其它職能部門的經營決策倒逼下,推動財務部門人員能夠自覺完成對財務信息的轉換,并為管理人員提供建設性的管理建議和意見。
2.部門調研。建立部門調研的長效機制,在于獲取各業務部門資金需求狀況的一手信息,以及對固定資產使用情況進行考察。面對當前的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財務部門應著力對研發部門、市場部門的調研。調研的目的在于獲取相關信息,且以市場信息為先導,通過利用管理會計方法對信息進行處理,然后再對研發部門的項目開發提供財務可行性報告。
(三)合理拓展管理會計的視角
在這里筆者提出,財務人員應引入經濟學視角,來優化管理會計的結論。具體而言,需要將經濟利潤、機會成本、沉淀成本等概念引入到管理會計之中。在對企業固定資產重置與否進行管理會計時,除了遵循傳統模式外,還需要加強對重置所帶來的沉淀成本進行分析,因為沉淀成本過大將影響企業的經營轉型,所以可以以租賃替代購置。將機會成本納入到管理會計之中,則是要求在進行預期利潤計算時應考察經濟利潤(經濟利潤=會計利潤-機會成本)。
(四)正確選擇管理會計的手段
管理會計所支撐的企業決策往往是戰略決策,因企業戰略一般會持續3到5年,所以必須要在管理會計的經濟理性和信息優勢的助力下,為企業管理者做出戰略決策提供可信條件。而針對3到5年的管理會計則需要注重趨勢分析的應用,即將兩期或連續數期財務報告中相同指標進行對比,確定其增減變動的方向、數額和幅度,以說明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變動趨勢的一種方法。為此,企業應提升內控中的會計電算化平臺,使之能及時反饋企業內外會計信息。另外,管理會計的對象還包括對企業組織資源的配置狀況,所以搭建ERP系統也是必要的,通過利用企業資源計劃系統來及時反饋各個部門的運營信息,則能實現信息的時效性。
四、結語
管理會計作為具有交叉學科性質的會計門類,應充分發揮其兼有管理學、會計學應用體系的優勢。企業管理會計的實施策略包括:科學執行會計的原則、提升財務人員的崗位意識、合理拓展管理會計的視角、正確選擇管理會計的手段。
參考文獻:
[1]陳良華.高科技企業管理會計正式與非正式控制匹配關系研究——以滬深上市公司經驗數據為例[J].東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 (5).
[2]蘇自力.從高科技企業的視角看我國管理會計發展的創新點[J].財務與會計,2015 (19).
[3]楊衛瓊.集團化企業管理會計新模式探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8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