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身心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筆者提出了為留守兒童建立檔案,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加強與社會、家長的溝通協作,教其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鍛煉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用愛心撐起留守兒童的明天。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年農民涌向城市,而他們的孩子不得不留給家里的老人或寄養在親戚家里,成為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溫暖,缺乏監護人細心的引導和管理,使他們在學習、生活、身心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 學習問題
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作為爺爺奶奶,他們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最多只能是看孩子有沒有做作業,至于孩子做得對不對,孩子學習上的困難,他們無能為力,不能有效地給孩子進行學習上的輔導,孩子在學習方面幾乎處于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更何況隔代教育本身就存在缺陷,作為爺爺奶奶,對孫子孫女那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疼愛還來不及呢,只要孩子撒撒嬌,做不做作業都顯得很次要,只要把孩子照顧著不受到傷害就可以了,漸漸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即使到學校里來,上課也無心聽課,總找理由逃離學校,于是其行為開始出現偏差,各種不好的行為開始出現。使孩子在偏離健康發展軌道的方向上越走越遠。
(二) 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愛、母愛,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享受父母的關愛,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心里煩惱或遇到挫折時得不到父母撫慰,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親情的鼓勵,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缺乏自信等。
(三) 生活問題
對于外出務工的農民來說,大多是因為家庭經濟收入不高而外出務工的,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兒童,其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作為爺爺奶奶那一輩的人,由于他們自小生活在一個艱苦的年代,省吃儉用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生活習慣,在生活上只要能吃飽肚子不挨餓就可以了,更談不上吃得有營養。即使生病,由于爺爺奶奶年邁,只能采取一些簡單的、傳統的方法治療,或者干脆硬“拖”,不能及時帶孩子去正規的醫院接受治療,往往耽誤孩子的病情。
由于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老弱病殘成了農村的主要勞動力。因此,留守兒童也不得不參加一些力所不能及的勞動,尤其是遇到農忙季節,稍大點的孩子更是要幫爺爺奶奶干農活,過早地分擔家庭重擔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影響很大。
針對以上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結合自己平時做班主任工作的體會,談談我對關愛留守兒童的幾點看法。
二、 對關愛留守兒童的看法
(一) 建立班級留守兒童檔案
班主任是留守兒童的直接教育者,首先要制訂具體可行的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方案,每學期開學初要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對留守兒童進行調查摸底,建立班級留守兒童檔案,確立重點關注對象,制訂定期家訪、談心計劃。同時配合學校大力營造關愛留守兒童教育的氛圍,把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班主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認真落實。真正使班級成為留守兒童學知識、學做人的第二家園。
(二) 讓留守兒童找到學習的自信
孩子來到學校,班主任既要做老師,又要做家長。在課堂上,針對不同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我設置難易適中的問題讓他們回答,當孩子答對一個問題時,我及時給予表揚、鼓勵,讓這些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我把班里學生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對于學習好的留守兒童,我安排一名學習困難的學生讓他對其進行幫扶,在助人的過程中,不僅鞏固了自己已學的知識,而且讓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的重要性,老師和同學都需要他,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責任心。對于學習困難的留守兒童,我安排一名學習好的學生對他進行幫扶,讓他感受到自己沒有被老師和同學遺忘、拋棄,從而獲得存在感、幸福感。總之,無論留守兒童的學習是否優異,我都會讓其找到學習的自信,從而達到不懼怕學習、愛學習、自覺學習的目的。
為了讓留守兒童能夠全面發展,我根據他們的個人愛好,和學校興趣小組及時聯系,讓他們參加自己喜歡的興趣小組,如手工制作興趣小組、繪畫興趣小組、籃球、乒乓球興趣小組等,鼓勵他們培養特長。并定期在班內進行比賽,對他們進行精心指導,讓他們在比賽中勝出,從而獲得自信心。
(三) 做留守兒童第二家園的“家長”
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心里話無處傾訴,委屈無處訴說,與生俱來的骨肉親情無處表達。因此,我主動找留守兒童聊天,剛開始的時候,有的孩子很靦腆,不敢和我交談,我就向孩子們介紹我小時候也是一個很膽小的孩子,說一些自己小時候做的啥事,逗得他們哈哈大笑,不知不覺中,我們的距離拉近了不少,孩子們也漸漸敢向我說心里話了。愛孩子就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我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是先到教室巡視,先看看孩子們有沒有到齊,遇到天冷或天熱的時候,看看同學們衣服穿得是否合適,早上是否都吃過了早餐,各種學習用具都是否帶齊了。總之,學生的饑寒冷暖、喜怒哀樂,有事沒事,事事關心。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他們和其他的學生一樣,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能享受到和父母一樣的關愛,從心理上感受到他們和別的學生一樣并不孤單。即使他們違反了紀律,我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他明白:老師是關心你、愛護你的,和你們的父母一樣是為你著想才嚴格要求。這樣,在“嚴師”面前他就不會產生逆反心理或被歧視情緒,而理解了老師的苦心。這些事確實很瑣碎、很平常,但我覺得這是作為一名班主任最基本的工作,這也正是一個班主任關愛學生,尤其是關愛留守兒童的具體體現。
總之,留守兒童作為農村的一個特殊群體,并且在一段時期內,這個群體只會漸漸擴大。因此,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我們在教會孩子們文化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們做人的道理,讓他們健康成長,讓這一弱勢群體不因親情的缺失而迷失前進的方向。我們要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用愛心撐起留守兒童美好的明天。
作者簡介:王永明,甘肅省隴南市,甘肅省成縣河東小學。